脑梗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脑梗死和脑梗塞的区别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大吉大利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主要指脑部供血、供氧障碍、脑细胞死亡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脑梗死与脑梗塞有很大不同,脑梗死是指脑细胞已经完全的缺血坏死掉了,治疗的可能性非常低。而脑梗塞只是血管出现了堵塞,脑细胞还没有完全的坏死掉,有一定的治疗可能性,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脑梗死症状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脑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分类

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颈内动脉闭塞可以没有症状。有症状的闭塞可以引起类似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表现如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产生失语。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闭塞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5。

在颈内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的病例中,近15%的病例有先兆,包括TIA和同侧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的单眼盲。由于颅底动脉环的作用,使颈内动脉闭塞的症状复杂,有时颈内动脉闭塞也可不出现局灶症状,这取决于前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浅表动脉等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也可伴有一过性失明和Horner征。

(1)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累及的地方,发生的临床征象取决于累及的部位。

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发出豆纹动脉的近端。因为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全部受累,此为该动脉闭塞发生脑血管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主干闭塞的临床表现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侧动脉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

2)大脑中动脉深支或豆纹动脉闭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

3)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闭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可引起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优势半球可引起对侧偏侧忽略症等体象障碍。

(2)大脑前动脉闭塞并不多见,可能因为来自颅外或心脏的栓塞。

1)皮质支闭塞:产生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伴有尿潴留。

2)深穿支闭塞:可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肢瘫痪,亦可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及强握反射。

(3)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影响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但黄斑视觉保留,因为双支动脉(大脑中、后动脉)供应支配黄斑的皮质,同大脑中动脉区域的梗死引起的视觉缺损不同,大脑后动脉引起的更加严重。

1)皮质支闭塞:主要为视觉通路缺血引起的视觉障碍,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

2)深穿支闭塞:出现典型的丘脑综合征,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等。

此外,在中脑水平的大脑后动脉闭塞可引起的视觉障碍,包括垂直凝视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核间型眼肌麻痹和垂直眼球分离。当大脑后动脉闭塞累及优势半球枕叶皮质时,患者表现为命名性失语。

由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枕叶等的血液,所以该动脉发生闭塞的临床症状较复杂。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若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则出现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常伴有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的麻痹及小脑症状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中枢性高热、去脑强直、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椎-基底动脉因部分阻塞引起脑桥腹侧广泛软化,则临床上可产生闭锁综合征,表现为患者四肢瘫痪,面无表情,缄默无声,不能讲话,但神志清楚,能听懂人们的讲话,并以眼球活动示意理解。

小脑后下动脉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血液,当闭塞时可引起延髓外侧部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同侧霍纳(Horner)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面部以下痛、温觉缺失。小脑后动脉的变异性较大,故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和多变,但必须具备2条基本症状即:一侧后组脑神经麻痹,对侧痛、温觉消失或减退,才可诊断。

脑梗死临床表现程度

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

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此类型脑卒中,脑CT扫描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梗死灶机会多,提示脑组织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病损。

(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经动能障碍在24~72h才恢复,最迟在4周之内完全恢复者,不留后遗症,脑CT扫描没有相应部位的梗死病灶。

脑梗死诊断

中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等,于安静休息时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其他脑局灶性症状,一般无明显的意识障碍,应考虑脑梗死的可能,需及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脑梗死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争取超早期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尽可能静脉溶栓治疗,在发病6-8小时内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适当的急性期血管内干预;确定个体化和整体化治疗方案,依据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病情程度等采用对应针对性治疗,结合神经外科、康复科及护理部分等多个科室的努力实现一体化治疗,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药物治疗。

(1)控制血压

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受性的情况下,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140/90 mm Hg,理想应达到≤130/80 mm Hg。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降血压药物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方面获益明显。

在急性期血压控制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准备溶栓者,应使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 100 mmhg。

2)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谨慎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3)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h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4)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的措施。

(2)控制血糖

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g/dl),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lc<6. 5%,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在急性期血糖控制方面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血糖超过11.1 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

2)血糖低于2.8 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3)调脂治疗

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应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及药物治疗。

特殊治疗

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治疗、神经病保护剂、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溶栓治疗,需要医院输液治疗。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 mg/d;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3)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4)神经保护剂,如自由基清除剂、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等,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可试用此类药物治疗。

并发症的防治

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吸入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吞咽困难所致营养不良等可明显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因而对这些并发症的有效防治和密切护理也是脑梗死规范化治疗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康复治疗和心理调节治疗

应尽早启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的长期康复训练计划,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康复措施。有研究结果提示脑梗死发病后6月内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对语言功能的有效康复甚至可长达数年。同时,对脑梗死患者心理和社会上的辅助治疗也有助于降低残疾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重返社会。

脑梗塞与脑梗死的区别

1、脑梗死与脑梗塞其实都是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是指大脑大面积的缺氧缺血导致的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完全的堵死了,但是脑梗塞就不一样了,脑梗塞是指脑部的血管出现了栓塞,就死堵塞掉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空隙的,和脑梗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脑梗死血管的堵塞状况相机比较脑梗塞来说更加的严重。

2、从医学上的病理和生理角度来说,脑梗死是指脑细胞已经完全的缺血坏死掉了,而脑梗塞就不同了,只是血管出现了堵塞,而脑细胞还没有完全的坏死掉,这类患者只要是通过积极的有效的抢救措施是可以完全可以抢救过来的,但是脑梗死就已经完全没有抢救过来的希望了,所以说从病情来讲,脑梗死比较脑梗塞更加的严重。

3、脑梗死这类疾病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说由于大脑里面的组织细胞因为缺氧、缺血出现了完全的坏死,严重的会危及到生命,但是脑梗塞患者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出现走路辛苦、说话语言比较差、半身不遂、手脚麻木等明显的症状。

4、脑梗塞与脑梗死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心脑血管疾病,但是病情有轻有重,患病期间都需要多休息,最好是戒烟戒酒,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的锻炼来增加恢复身体机能的能力。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大脑智力开发几岁开始合适?大脑开发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知识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右脑是创造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想象,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进行智力开发,右脑又可称为艺术家的脑。那么如何开发大脑呢?大脑智力开发几岁开始合适?下面就为大家分享相关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区别 性是多巴胺还是内啡肽
人们都追求快乐,而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在快乐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情绪和行为,而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可以缓解疼痛和产生愉悦感。那么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就会为大家介绍。
小儿脑外积水怎么办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能治好吗
外部性脑积水是发生在婴儿期的一种良性、自愈性疾病,多发生于6个月左右婴儿,患儿的头围会很大,部分患儿有抽搐发作、前囟张力增高与隆起。那么小儿脑外积水怎么办呢?小儿外部性脑积水能治好吗?一起来了解下。
脑外科常见疾病有哪些 神经外科疾病与护理
脑外科一般指的是神经外科。脑外科疾病指的是人体大脑表皮外发生的疾病,包括:脑脓肿,脑积水,颅脑外伤,垂体瘤,三叉神经痛等。颅脑手术后一定要注意病人的呼吸道、生命体征、高颅压等方面的监察和护理。下面一起来看看脑外科的相关知识。
大脑 医院
3704 62
脑中风前兆 中风后遗症 怎么治疗 能痊愈吗
脑中风前兆有哪些症状?脑中风后遗症有哪些?老年人很容易患上脑中风,不过现在脑中风也越来越年轻化,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中风怎么治疗?下面,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