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农民画有什么艺术特点 户县农民画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点概述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剪纸、壁画、年画、刺绣等汉族民间艺术基础上衍变,以朴实的绘画语言,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的壮观场面、热烈活泼的节庆场景和绚丽多彩的汉族民风民俗。户县农民画地域特色鲜明,画面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风格浪漫稚拙,装饰意味强烈,古拙中流露天工。下面本文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户县农民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历史起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要简介

陕西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诞生于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四十余年来,户县农民画经久不衰,生机勃勃,成果丰硕,累计创作作品3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28件在国内各美术展览中获奖,4500多件应邀在4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8700余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户县农民画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国外的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甚至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户县也许是得益于古城西安久远的历史文明,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民间艺术也得天独厚的受到其滋养,并且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一出生就显得格外富有生命力,这一点在户县农民画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户县农民画以“夸张变形、对比强烈、浪漫稚拙,构图饱满以及重朴实、讲神似、民族民间风情强烈,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征明显”为主要特点。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内容形式完美统一,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农民画反映了不同时期北方农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实感受,以及积极向上,追求幸福,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精神风貌,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户县的农民不是用双手在画画,而是用他们的心灵在画画,其构图、色彩、造型、图案、纹样可以清楚的看出户县农民画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具有现代艺术气息,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户县农民画与优美的西部民歌一样,它抒发中国农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它歌唱着自己日新月异的美丽家乡,它洋溢着三秦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她所取得的荣耀声誉和巨大成果凝聚了多少画乡人的汗水和心血。

户县农民画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成千上万的人,无可厚非的在中国现代文化殿堂里占居了一席之地,他是中国西安户县文化史上空前辉煌的一页。

如今,户县农民画以更加热烈浓郁的色彩、大胆丰富的想象、简洁明快的风格、寓教于乐的特性和贴近普通百姓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并在“讲文明树新风”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大赛上广受关注。首批三幅着重反映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的农民画《爷孙仨》《耕读传家》《粒粒盘中餐》率先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范儿·讲文明树新风网络公益广告”栏目进行展播,并入选此次网络公益广告作品库。全景式农民画公益宣传广告作品《幸福路·中国梦》更是发挥了丰富户县农民画在传播公益,提升农民画的在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引领文明中的作用。

创作题材

户县农民画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户县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气韵生动。粗犷里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以剪纸、绘画、刺绣、编织等传统艺术和工艺技术传世,历史悠久。

艺术特点

户县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红大绿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画乡户县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的特点之一在于“写意”,注重传趣、传情、传意,并不完全写实。作者凭借着对农家生活丰富的体验和饱满的热情、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在长期的民族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民间审美情趣,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如王景龙(陈王京龙)的《大枣丰收》中,红枣比人头还大,《磨豆腐》中驴耳朵比身子还长。

另外,户县农民画的艺术风格新颖,种类又非常多,在农民艺术家的长期创作活动中,形成了壁画、年画、宣传画、水粉画、水墨画、装饰画、连环画、版画、剪纸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精神。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当代艺术的绘画技巧。

发展过程

早期绘画

户县农民画历史悠久,起源于民俗绘画,与当地戏剧、民间社火、龙灯等民间艺术一脉相成。从户县出土的古老石器、彩陶、青铜器中,都能窥见这种古老绘画艺术的踪影。

早期的户县农民画,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当年政府鼓励村民边劳动边创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文化运动。当时在户县,农民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高,真可谓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落落壁画满墙,一街两行成了天然画廊,景象极为壮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早期农民画,以反映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为主,如著名的《公社鱼塘》《大队养鸡场》《喜开镰》等作品受当地民间艺术影响,户县农民画基本采用写实手法,画风淳朴生动。画面里的人物、动物、植物构图简洁饱满,想象大胆丰富,色彩以夸张的大红大绿为主,视觉效果强烈。在一幅名为《高原打井》的画作中,画面隐约露出一小片蓝天,刚刚冒出的水用绿色渲染,厚厚的沙土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真实反映了农民用水的艰难。《春锄》则展现出男女社员在绿色的田野上锄去禾间杂草的景象,洋溢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并充满朴素美感的画作,一推出就受到美术界的关注。西安美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程征曾这样评价早期的户县农民画:它具有原始艺术的粗犷浪漫,民间艺术的朴拙自由,以及漫画的幽默夸张,充分体现了当时农民的朴素情感和愿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经过早期的艺术实践,户县农民画的艺术特征已经初步形成,为农民画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单线平涂为主,构图饱满,色彩艳丽,人物造型纯朴稚拙,表现形式浪漫夸张,主题思想淳朴真挚,其传统的民间美术特征十分明显。

1970年—1980年,户县农民画在专业美术家的指导、辅导下,艺术风格基本界定在国画、年画等范围内,在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主题思想政治服务性较强,构图追求“高、大、全”,人物造型准确精练。在“画记忆、画现实、画理想”朴素创作思想指导下,农民画作者以自身的民间美术积淀,画出了有情节、有场景,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中国乡村历史画卷,她表现和再现了一个时代农村、农民的历史进程,其历史文化和社会学意义不言而喻。

1973年10月“户县农民画展”与“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各方面的好评。随后国务院文化组决定在全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斥巨资再次拍摄了专题片《户县农民绘新天》。1974年—1977年,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专题组织了户县农民画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法国、挪威、丹麦等国展览,农民画家李凤兰等六人代表户县出国访问。1976年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县级农民画展览馆(面积7388平方米)。更加锦上添花。1973年12月—1974年7月140幅户县农民画先后在哈尔滨、合肥、上海、南宁、昆明、乌鲁木齐、太原、西安巡回展出,历时八个月,参观总人数200多万人次,展览取得巨大成功。

同期,户县农民画相继被作为邮票、年画在全国出版发行。在户县农民画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地、县开展了农民画活动。也可以说,没有这一时期户县农民画的辉煌,就没有后来方兴未艾的中国农民画。

1、1974年4月10日邮电部发行一套《户县农民画》特种邮票6枚,分别是:

(1)8分 老书记 1500万枚

(2)8分 高原打井 1500万枚

(3)8分 春耕 1500万枚

(4)8分 科学种田 1500万枚

(5)8分 林茂粮丰 1500万枚

(6)8分 金山银海 1500万枚

陕西省户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画画乡之一。户县农民画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户县农民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寄托了农民画家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2、国家邮政局于2008年9月28日发行了一套《户县农民画》特种邮资明信片---TP36,设计:李群,原画作者:张选正、朱丹红、雒志俭、潘晓玲、王文吉。全套4枚,是特种邮资明信片的第36套。印刷:北京邮票厂。

分别是:红高粱、轻风细雨、晒辣子、绿色家园。面值80分,发行量20万套。

中期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农民画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文艺界复苏,民间美术界在新的艺术思潮冲击下也发生着巨大变化。1979年12月,户县县委、县政府要求文化部门对所有农民画作者进行培训,号召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农民自己的绘画语言反映改革开放火热的生活。参加学习培训的有2002人。

1980年户县农民画协会邀请省美术家协会、省群众艺术馆专家和户县40余名农民画骨干作者召开了“农民画艺术理论研讨会”。会上就发掘、继承和发展民间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细致、激烈的研讨。本次会议指明了户县农民画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坚定了户县农民画向民族民间艺术方向的回归,从此户县农民画走向了现代民间艺术蓬勃发展的道路。

户县农民画辅导者开始向民间美术学习,在全县搜集、整理民间剪纸、刺绣、布艺等民间艺术作品,吸收其营养,开始举办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农民画创作培训班,加上六七十年代有一大批基础较好的作者,以及新加入农民画队伍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回乡青年,在辅导上又增加了新生力量,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局面,户县农民画得到空前的发展。

1988年12月,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户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2011年,文化部授予户县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户县农民画创作进入新的时期: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都一一入画。农家小院恬淡的生活气息,关中平原辽阔的自然风光,北方农民豪爽的精神气质,无不生动地跃然纸上。正如老一辈户县农民画辅导员刘群汉所说:“户县农民画犹如秦腔一样高昂、粗犷、豪气,又似眉户一样柔和、婉转、悠扬,还有如皮影戏造型上那种强烈的概括性。”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相比,这时期的户县农民画不仅题材广泛,绘画技法也有了明显的创新。 如雒志俭的《两邻家》开始采用透视手法,增强画面立体效果;王景龙(陈王京龙)的画作则构图奇特,极尽夸张变形,其作品《看戏》《正月十五》《丰收鼓》等在国外展览时,被当地媒体誉为“中国的毕加索”。此时的户县农民画,普遍吸收剪纸、皮影、漫画等民间艺术手法,开始注重画面的立体效果,并借鉴国画和西方绘画的艺术风格,向现代民间绘画积极转变。闫玉珍《兔子吃白菜》堪称这方面代表作:画面强调装饰色彩,兔子与白菜都作“抽象化”处理,却形象逼真,寓意独特,其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和原始意境都超出了绘画本身。

现今品位

到2000年代,户县农民画作者队伍已发展到2100多人,骨干作者300多人,农民画专业户30多家。共创作作品3万余件,其中 1200余件在国内获奖,600余件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18700余件被国外博物馆和外国收藏家珍藏。数千件在美、英、德、法、日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28位农民画家先后35次出国访问、讲学、办展和表演。

新的历史时期,户县农民画在辅导上,注重加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因人施教,善于发现作者本身的特点和长处,启发作者用自己喜爱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注意发挥作者的个性特点,不搞艺术上的“一刀切”,不搞艺术上的“模式化”,提倡多种风格、多种形式的自由竟争。突出作者个性和艺术风格。户县农民画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多样、种类多样的发展格局。艺术风格主观色彩浓厚,造型夸张,画面稚拙欢快,更加注重表情达意,题材更加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从色彩、构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显得更加丰富、更加完美、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户县农民画既不同于上海金山、浙江秀州等江南水乡农民画的清新秀丽,又有别于安塞、洛川等陕北高原农民画风的原始粗犷,成为民间绘画领域的一枝奇葩。如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艺术交流的扩大,户县农民画也逐渐走出狭小的天地,走出关中,甚至漂洋过海,成为陕西文化的一道亮丽品牌。

但是,户县农民画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为了迎合行情,向国画、油画甚至西方抽象派的画风上靠拢,大批量“作坊化”的“流水线” 生产,民间绘画失去了农村的生存土壤及表现风格。应用丝网印刷技术大量复制较好作品,使画价猛跌,经济效益剧减,农民画创作队伍或弃画经商,或进城打工,农民画繁荣与变异、滑坡、萎缩并存。令识者深以为忧。

如何使户县农民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出更具艺术品位的作品,是户县农民画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潘晓玲、曹全堂等为代表的中青年户县农民画家,正努力突破“单线平描”的传统模式,探索运用拓、喷、印、拉等新的绘画技法,在构图、色彩和造型方面进行突破。《吉日》《关中八怪》等作品,先后在全国农民画大展中获得金奖。“移植型”也许不是户县农民画唯一的路子,但是,这种革新的胆量和勇气,无疑会给众多户县农民画家以新的启示。

代表作者

户县农民画,是经过丁济棠、刘群汉等专业美术工作者地辛勤辅导,依赖于李风兰、刘志德、雒志俭、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一批著名作者和先后涌现出来的200多名农民画家为创作主体。他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们画土地、画庄稼、画猪狗牛羊和农家小院,他们在生活中创作艺术。

在2000余名的农民画作者队伍,骨干作者有300余人。自五十年代以来,作者队伍中先后涌现出了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樊志华、刘知贵、王景龙(陈王京龙)、王文吉、潘晓玲、曹全堂、张青义、闫玲玲等一批著名农民画家,同时创作出了《老书记》、《春锄》、《公社鱼塘》、《业大更勤俭》、《顺风》、《洗布》、《吉日》、《看戏》等一批农民画精品。这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户县在全国民间绘画画乡的龙头地位。1974年,《老书记》、《春锄》等6幅农民画作品被国家邮电部制成邮票在全国发行,140幅精品由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同时,60多幅作品被制成挂历或印成画册、年画在全国发行,多幅农民画作品被编入国内中等专业师范学校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材和日本中小学美术教材。

优秀人物

丁济堂,1935年生,陕西城固县人,户县农民画的主要创始人,版画家、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为户县文化馆第一任美术辅导员、美术组长、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历任省美协展览部副主任、陕西美术馆副馆长等职,现为陕西省农民画家协会主席,陕西省美协版画家。悉心辅导农民画30年,使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其自身创作亦未曾中断。主要作品有《巴山春早》、《瑞雪迎春》等。他的作品充实饱满,纯朴明快,风格凝重,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赴国外展出,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收藏。1974年与刘志德代表户县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和全国第三次美代会。1983年3月出席全国农村美术工作座谈会受到文化部群文局大会表扬。1984年获陕西省首届文艺开拓奖。1996年应邀率陕西农民画家代表团赴日本、美国访问并举办画展。

刘群汉,1934年生,陕西户县人,户县农民画优秀辅导员,西北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1962年,开始长达35年的农民画辅导生涯。作品《关中农家》、《挂金》、《拂晓》、《放牧行》、《山姑娘》等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获奖。1990年国家文化部特别授予他“全国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他“省文联开拓知音奖”。当选为户县政协四、五、六、七、八届常委,现为中国农民画研究会顾问、陕西省美协理事、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

刘知贵,1945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市美协顾问。曾任陕西日报美术编辑、户县文化馆副馆长、户县农民画工作部主任等职。从事美术创作四十年来,已创作品1000余件,他的代表作等《顺风》五十多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有四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国外博物馆和国外友人共收藏他的作品达到600件。1977年曾作为户县农民画作家的代表出访澳大利亚,国内外10余部大型辞书收录了刘知贵的名字。1991年,刘知贵被省文联、省文化厅评定为省级民间美术家,被国家文化部表彰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

优秀作者

李凤兰,女,1933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文联常委,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后,历任户县西韩大队妇联主任、贫下中农协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陕西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户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志德,1940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院士、一级画师,省市县美协会员、理事、副主席,省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有突出贡献的一级农民画家。1975年以来,长期从事业余美术活动及农民画创作研究和组织辅导、领导工作,创作农民画等艺术作品千余幅,以《老书记》驰名中外。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政府授予“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辅导员”、“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民间美术家”。曾任陕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户县第八、九届人大常委,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先后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和第三次美代会,3次参加全国美展评画会并代表国家美术界出访阿尔巴尼亚。

雒志俭,1954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户县农民画院院长、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民进会员、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二级画师。1993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墨西根农业展览馆讲学、举办画展。2004年应邀出访日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行区民间艺术研讨会,并进行演讲。2004年随陕西香港经贸合作周活动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民间美术师”称号。99年被西安市政府批准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04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被评为感动陕西十大杰出人物及三秦名人,2006年,被陕西文化厅评为文化名人,2008年被评为陕西"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人物并担任2008年奥运火炬手。

樊志华,1943年生,陕西户县人。是户县早期农民画画家之一。1996年被陕西文化厅等单位评为“陕西民间美术家”,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户县有突出贡献的农民画家。其代表作《打井》在国内外展出后,先后被《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军画报》等报刊发表,并被上海博物馆收藏。1990年和1992至1993年经省市县的选派,樊志华作为农民画作者代表应美国堪萨斯·西安友好城市委员会邀来源画乡网请,参加农民画展开展式、现场表演、记者招待会等项活动,为香尼弥逊国际研究中心学校讲学一年,被美国各界人士誉为中国农民的友好使者。

王景龙,另名陈王京龙、王井龙、王景龙、王京龙,号老怪。1933年生,陕西户县人。著名农民艺术家,中国农民画原始画派创始人。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市、县农民画协会常任理事,兼任陕西省农民画学院美术教员。1979年开始农民画创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十届户县人大代表。1993年被特邀到美国访问,在美国格林大学讲学,作品在斯坦福大学、格林大学、墨西根展览馆进行了巡回展览,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一时的“王景龙现象”,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的毕加索”、“东方的马蒂斯”和“画坛怪杰”。陕西省文联为了表彰其对民间艺术的特殊贡献,特授予他美术“开拓”奖。作品《看戏》、《磨豆腐》、《元宵节》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外不少杂志封面及插页多次收集画作20余幅。400多幅作品被国外有关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名人收藏。

王文吉,1971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农民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副馆长,户县农民画副院长。自幼喜爱绘画,1989年高中毕业后函授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课程。1990年开始参加户县农民画创作活动,创作作品三百余件。多副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获奖。名字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等多家书刊。

潘晓玲,女,1956年生,陕西户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户县农民画院理事、一级画家。1974年开始从事农民画创作活动。自幼酷爱绘画、剪纸,绘画风格喜庆热烈,纯朴深厚,写实与装饰性并融,受到中外友人和艺术界的赞誉。96年应邀到美国洛杉矶办画展,1997年代表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参加了“中国农民画组织工作研讨会”。30多年来,先后创作200余幅作品。其中《欢腾的节日》1997年入选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1997迎香港回归农民画展并获一等奖;《节日》2001年入选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书画展并获特等奖;《关中八怪》入选2002年中国农民画联展并获一等奖。

曹全堂,1957年生,陕西户县人。现为县政协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户县画院一级画家。1972年开始参加户县农民画创作活动。1997年获国际16家艺术团体联合授予《世界书画家名人证书》,被载入《世界书画艺术博览大典》,《陕西艺术人物年鉴》,《中国改革志--陕西卷》。98年被共青团户县委员会评为“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被县文明委评为“户县文明公民标兵”。作品曾获全国奖两次,省市一二等奖三次及优秀奖项多次,中国美术馆收藏三件,并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获奖。近几年来,发表于国内外报刊杂志数十件。由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曹全堂作品集》一部。

张青义,1954年生,陕西户县人。一级画家、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户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自幼喜欢绘画,1973年参加户县农民画创作学习班,迄今已创作作品千余幅。2000年和2009年曾两次出访美国并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张青义画室被县委宣传部、文体广电局命名为农民画之家、农民画作者辅导站、农民画庄,和国内多家旅行社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往来,每年接待国内外宾客数千人。2008年通过农民画搭桥使美国“人民对人民”友好团体为本村学校建起一座13万元的图书馆。

闫玲玲,又名:严玲玲,女,汉族,1968年生,陕西户县人。一级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会员,省和县农民画协会会员,户县农民画院理事,民间艺术家。1982年开始农民画创作。《鼠喜果》《家庭副业》《二龙戏珠》《欢庆》《硕果累累》等代表作品曾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并被《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欢度》《奔腾》《回忆父亲》等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陕西民俗博物馆收藏。另有百余幅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其作品深受美术界专家好评和国际友人赞誉。

文化交流

50多年来,户县农民画经久不衰,生机勃勃,成果丰硕,累计创作作品3万多件,其中1500多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00多件在国内各美术展览中获奖,9000多件应邀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法国、挪威、丹麦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8700多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户县农民画既通过各种媒介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又走进了国外的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还被作为珍贵礼品馈赠给许多外国元首。

荷兰王国贝娅特丽克丝公主及丈夫克劳斯亲王、英藉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等著名人士都曾到户县参观农民画。比利时、加拿大、日本、荷兰、挪威等国家专门拍摄了“户县农民画”电影新闻片。

1973年户县农民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74年在全国八大城市展出,1998年再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9年在台湾和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周”展出。2002年户县成功举办“中国农民画联展”。户县农民画蜚声中外,已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园地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农民画的优秀代表,当代户县一张亮丽的名片。

农民画的巨大影响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户县人到外地,可以凭农民画广交天下朋友,创外汇、招商引资。不少企业、投资商人纷纷到户县办厂,有的企业还把自己的产品同“画乡”结合起来,如“画乡牌水泥”、“画乡牌荷叶排骨”等。不少企业家说:“产品带画乡,美名到处扬”。

新的历史时期,户县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以农民画为依托,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推出了“中国农民画民间风情游”文化旅游线路,这一具有户县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的开通,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普遍赞扬和好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户县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成陕西有名的经济明星县,全国的文化先进县。户县农民画是已经成为画乡经济的催化剂、推进器,成为户县的金字招牌。

相关推荐:

【西安文化】西安历史文化 西安传统文化 西安民俗文化大全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有什么艺术特点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点概述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有什么特征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历史起源及特征概述

半坡遗址文化综述 半坡文化属于什么社会 什么是半坡文化

西安鼓乐的历史发展 西安鼓乐的特点

眉户曲子戏有什么特征 眉户曲子戏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点概述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2025黄道吉日查询 婚丧搬家丧葬好日子选择 黄道吉日术语解析
黄道吉日,是中国传统历法“黄历”(万年历)中的特有词汇,指的是诸事皆宜的日子。古人依据天体星象运行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规律制定了黄黑道日,从而对国人的用事择日趋吉避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选择,这种择吉文化自古以来已深入中国人的思想,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那么,在2025年里,有哪些黄道吉日呢?关于婚丧搬家好日子选择、黄道吉日术语解析,跟maigoo小编一起来看看了解下吧!
命理相学 吉日 ★★★★
6171 39
广西南宁有些什么风俗 南宁传统文化盘点 带你看邕剧 听壮族山歌
南宁现已聚居了壮、汉、瑶、苗、回、满、侗、水、仫佬等民族,史称“百越之地”,也得以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由于民族的丰富多样,也赋予了南宁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造就了南宁文化今天的炫彩。如特色的民俗风情壮族三月三;表演细腻的邕剧;浓厚馥郁横县大粽等,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盘点南宁的传统习俗、生活文化、民间文学、曲艺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了解“百越之地”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 南宁市 ★★★
1.5w+ 35
半坡遗址文化综述 半坡文化属于什么社会 什么是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那么半坡文化属于什么社会?半坡文化有哪些遗址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概述半坡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成都传统文化有哪些 成都传统文化大盘点 与你看川剧变脸 学蜀绣
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孕育出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天府文化。也孕育出了蜀绣、蜀锦、瓷胎竹编、川剧变脸等大批非遗瑰宝。下面从成都方言、特色节日、嫁娶习俗、饮食、曲艺、宗教等方面介绍成都传统文化,和你一起去了解成都的特色风俗。
成都文化 成都市 ★★★★
7.4w+ 181
西安特有的节日有哪些 西安著名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大全
中国民族众多,为此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也都各有特色,除了传统的四个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之外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它不同的节日,并且对相同的节日其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那么西安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有哪些传统节日呢?西安大型节庆活动又有哪些?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西安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城墙灯会、长安国际书法年会、草莓音乐节、古文化艺术节、兵马俑石榴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