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产后心理状况
1、产后郁闷:其发生几率约50%~70%,在产后3~6天发生,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失眠、暗自哭泣、郁闷、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持续时间约为一周左右。此时,只要丈夫和家人多关心,大约一周左右就可以好了。
2、有些产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郁郁寡欢、食欲不振、无精打采,甚至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流泪或对前途感觉毫无希望,更有甚者会有罪恶感产生、失去生存欲望,这就是比较严重的产后忧郁症了。
3、产后精神病:约有0.14%~0.26%的忧郁症产妇,会出现沮丧的心情、幻觉、妄想、自杀或杀婴的精神病症状,此时产妇已经严重患有“产后精神病”。其中有些产妇在未怀孕前,本身早已有精神病的征兆,只是没注意到而已,出现这种病症应立即到医院精神病科进行治疗。
产后 心理问题出现原因
1、对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在孕期,准妈妈是大家注目的主角,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宠爱,而产后大家的注意力可能都会集中在新生宝宝身上,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新妈妈主角的地位似乎被取代了,失落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很多做了妈妈的女性,其实自己还像个小女孩,仍然需要丈夫和家人的关爱和帮助,突然生命中多了一个这样鲜活的小生命,自己担负起为人母的巨大责任,一时对这种角色转换可能难以接受和适应,因而就产生焦虑或抑郁的情绪。
2、对育儿重任的焦虑
初为人母的新妈妈,常常由于没有经验或比较紧张,搞得自己手忙脚乱的,无法好好地照顾宝宝,最后因为身心俱疲而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母亲的角色。看着身边的小宝宝,想象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为他付出和承担的东西太多太多,新妈妈二时会对养育孩子的重任感到茫然和焦虑。
3、对宝宝性别期待的落差
重男轻女的传统落后观念到如今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则更为明显,一些新妈妈因为生了女孩儿而自怨自艾,有时再加上家人和丈夫的恶劣态度,新妈妈产后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因此,新妈妈和家人在产前就应树立生男生女一样的观念,家人也应多体谅新妈妈,让她产后保持愉悦的心情。
4、对体形变化的担忧
有很多新妈妈经过怀孕和生产,体重增加,体形也变得肥胖臃肿,从而担心自己的身材不能恢复,因此对于当初怀孕有点后悔,甚至心中充满烦躁和悔恨。其实,新妈妈只要注意饮食,并进行科学的调养,体形是完全可以恢复的,甚至会比孕前更加美丽动人.
5、生产方式未如预期
有些新妈妈原本想自然生产,却因为生产过程不顺利而实施了剖宫产,所以会感到很失望,加上手术后伤口疼痛的困扰,而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如果新生儿健康状况不佳(例如生病等),也会让新妈妈因担心宝宝未来的健康而忧心忡忡,这些都会引起新妈妈不良情绪的出现。
产后心理护理
1、保健和健康教育
产前健康教育可使产妇抑郁症的发生率下降,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知识,进行优生优育的教育以及产后保健、育婴知识的宣教,指导孕妇合理的营养和活动锻炼。对有并发症的孕妇应积极帮助其调整心态,使其树立信心,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2、心理和情感支持
鼓励并帮助孕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用亲切、友善的语言指导产妇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使她们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分娩方式及产时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严格掌握剖宫产措施,积极处理孕期异常情况,尽量清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分娩时可根据产妇需求安排丈夫在场,以减少产妇的恐惧和不安。护理人员应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亲切友善的语言,使产妇感到温暖和支持。
3、舒适的休养环境
给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可以使产妇心情舒畅。此外,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尽量集中进行所有的治疗操作,动作轻柔,减少不必要打扰,避免谈论刺激产妇情绪的话题。同时,适时进行心理咨询,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训练,增加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帮助进入角色
向产妇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并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5、良好的氛围
丈夫应主动协调好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尽可能多陪伴在产妇身边。家庭、社会及其他有关人员应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耐心倾听其倾诉,使其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感到自己在社会中、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指导产妇注意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和处理产褥期间工作生活的各种变化,及早融入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