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SK)又称为老年疣、老年斑、基底细胞乳头瘤,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因为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所致的表皮良性增生。SK好发于面头部、背部及手背等部位。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病,有时有家族史,说明本病有遗传倾向。由于本病呈疣状外观,提示其病因可能与人类乳头瘤有关,但经反复研究,并未发现病毒与本病发生的证据。表皮生长因子被涉及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疹外观,伴发各种各样的内脏恶性肿瘤,黑棘皮病以及其他表皮增生现象均提示肿瘤衍生的循环生长因子可能与这些皮损的发病机制有关,但迄今尚无确定证据。黑色素细胞增生常见于脂溢性角化病。也提示黑色素细胞与黑色素细胞衍生的生长因子,可能在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发展上起到某种作用,但也未证实。
本病组织病理呈多种不同的表现。通常分6型,即角化型、棘层肥厚型、菌落型、腺样型、刺激型和黑棘皮型。同一损害中,常见不止一型的上述类型。
上述各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与乳头瘤样增生。绝大多数病例,棘层肥厚完全是由于肿瘤向上伸展,因此肿瘤下端平坦,与两端正常皮肤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为本病组织病理上的特点。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前者与正常表皮中所见的鳞状细胞相同,而后者比正常基底层细胞小,胞核相对较大。兹将上述六型分述如下:
(1)棘层肥厚型
为本病最常见的类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病常轻,但表皮显著增厚。有些病例中增厚的表皮虽然只包绕着狭窄的乳头。另一些病例则可见由增厚、交织的表皮细胞索围绕结缔组织岛而构成的网状外观。可见很多角质凹陷在横切面上表现为许多假性角囊肿。此外亦见呈骤然而完全角化的真囊肿,在显著增厚的表皮中,基底细胞的数目超过鳞状表皮。此型黑色素含量较正常者多。
(2)过度角化型
也称指状或锯齿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殖明显,但棘层肥厚不大明显。很多表面被覆表皮的真皮乳头,向上呈指状伸展,好像教堂的屋顶。表皮大部分由鳞状表皮组成,但到处可见小簇基底样细胞,一般无大量黑色素。
(3)腺样型
表皮呈许多细的表皮细胞束从表皮伸向真皮并分支和交织,很多束仅由双层基底样细胞组成。纯网状损害无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但腺样型也常伴有棘层肥厚型,后者常见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腺样型的基底样细胞常见明显色素增加。
(4)菌落型
表皮内有极显著的细胞巢,后者在有些病例中因胞核小而深染,只在少数部位见到细胞间桥,而与基底细胞上皮瘤的病灶相似。有些病例细胞巢则由有明显细胞间桥的相当大的细胞构成。
(5)刺激型
此型特点为出现很多由许多排列成洋葱状的嗜酸性扁平鳞状细胞构成的鳞状旋涡或鳞状珠。因此像分化低的角化珠。但这些鳞状旋涡,小而数目多,呈限界性而易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区别。此外,刺激型脂溢性角化病可向下增长,超过非刺激型通常所见的水平分界线。
(6)黑棘皮瘤型
为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相当罕见的组织学类型,损害内散布有很多充满黑色素的大黑色素细胞。银染色这些细胞有大的树枝状突,并含有相当量的黑色素,而角质形成细胞几乎不含任何黑色素。本型不同于通常的色素性脂溢性角化病,后者仅有少数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几乎完全位于角质形成细胞内。
本病常见于30岁以上患者,皮损开始为一个或多数扁平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或褐色斑,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呈天鹅绒样到轻度疣状,以后缓慢增大,数目增多,颜色变深,呈褐黑色甚至黑色疣状丘疹或斑块,直径不超过3cm,表面附有油腻性鳞屑,故称脂溢性角化病。不少损害表面可见角栓,皮损可发生于除黏膜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但以颜面和躯干中部最多见。皮损通常不自行消退,呈良性经过,恶变者极少。
(1)早期症状:开始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头瘤状
(2)晚期症状:随年龄而增大,数目增多,直径1mm~1cm,或数厘米,境界清楚,表面呈乳头瘤样,表面有油腻性痂,痂容易刮除。
本病大多发生于40岁以后,好发于头皮、面部、躯干、上肢、手背等部位,但不累及掌、跖。开始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头瘤状,随年龄而增大,数目增多,直径1mm~1cm,或数厘米,境界清楚,表面呈乳头瘤样,表面有油腻性痂,痂容易刮除。有些损害色素沉着可非常显著,呈深棕色或黑色,陈旧性损害的颜色变异很大,可呈正常皮色、淡褐色、暗褐色或黑色。本病可以单发,但通常多发,多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皮损发展缓慢,极少恶变。临床上有几种特殊类型:
(1)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
发生于皮质溢出部位或摩擦部位,皮损可因被刺激而发生炎症,基底变红,表面呈不规则增生。
(2)发疹性脂溢性角化病
短期内突然发生并迅速增多。应注意是否有并发内脏肿瘤。
(3)灰泥角化病
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好发于下肢,皮损为多发角化性丘疹,容易被剥去,不出血。
可因反复摩擦刺激而发生类症、破溃、出血、结痂和不规则增生。由于本病可伴有瘙痒,且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突然增多或体积增大可能与内脏恶性肿瘤有关。脂溢性角化病不是癌前病变,皮损一般发展缓慢,极少发生恶变,偶有自发消退现象。发现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无需惊慌。
本病一般不需要治疗。对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取皮损做组织病理检查。由于美容原因需要治疗时,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铒激光、刮术或手术切除。
有些早期损害似扁平疣;发生露出部位的损害易与日光性角化病想混淆;色素很深的损害需要与黑素细胞痣鉴别;发生炎症或受刺激的损害可类似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或恶性黑素瘤,可做组织病理检查来鉴别。
(1)黑色素瘤易与孤立性黑色脂溢性角化病混淆。黑色素瘤表面光滑,外观轻度浸润而非疣状,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2)光化性角化病通常为红斑性,表面明显粗糙,轻度鳞屑,无油腻性鳞屑。皮损界限不清。最常发生于曝光区,特别是颜面和手背,多见于皮肤白晳的患者,组织病理可鉴别。
(3)痣细胞痣表面光滑不呈疣状,无脂溢性鳞屑,组织病理可鉴别。
(4)老年性雀斑样痣皮损位于日晒部位,故亦称日光性雀斑样痣,为大小不等的浅褐或深褐色斑,不高出皮面,与脂溢性角化病早期损害相似,但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上角化明显,略高出皮肤,可有脂溢性鳞屑,组织病理不同,可以区别。
(5)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形状不规则,具有珍珠状卷曲边缘,表皮薄而发亮,可有毛细血管扩张,中央凹陷或呈溃疡。组织病理有特征。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用液氮冷冻治疗,一般15~20s。特别适合于损害数目多者。亦可用刮除法,最好先用液氮喷冻,使组织变碎而易于刮除,一般不留瘢痕。此外亦可酌情选用激光或电灼疗法。诊断可疑时,可手术切除活检。
皮损通常不自行消退,呈良性经过,恶变者极少。
脂溢性角化病目前来讲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但是并不代表这种疾病就不能治疗,通过后期的治疗,可以有效的阻止疾病的发生,缓解病情。现在在医院里常见的治疗手法有这么几种,比如可以借助外用软膏缓解病情;还可以次用冷冻治疗的手法,阻断病情的发作;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让斑块消失;如果脂溢性角化病发生了癌变,就要进行手术切除。
脂溢性角化病手术治疗过程可以采用美容手术仪。脂溢性角化病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坐着或者仰卧着;给受术部以75%酒精依次常规消毒;皮损表浅均不作麻醉,如面积大、皮肤受损深,则可以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开启电源,功率不宜用过大;将功率调至1~2档位置;根据治疗需要,将电极针前端2~3mm扭弯成40°~60°角;将电激针平稳接触患部表面,以1~2s时速有序移动电极针。
(1)勤洗头,一般3~5天洗一次,宜用硫磺软皂,禁烫洗和搔抓。
(2)要保持生活规律和充足睡眠,精神要愉快,按时睡。
(3)放松紧张情绪:患者要放松紧张情绪,保持乐观,防止感情过激,特别是注意避免情绪忧、紧张、焦虑、激动,生活力求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4)减少刺激:神经性皮炎反复迁延不愈、皮肤局部增厚粗糙的最重要原因是剧痒诱发的挠抓,所以患者要树立起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信心,避免用力挠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方法来止痒。这是切断上述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5)调节饮食:患者要穿着柔软且宽松的全棉内衣。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擦,局部涂擦神经性皮炎药水,或含有皮质激素的软膏。患者严重的病人,局部可用深度X线照射,皆有效果。如果局部有红肿,请慎用抗生素治疗。
宜吃高蛋白食物;宜吃高维生素食物;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膳食中要注意控制脂肪量。脂肪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症状,每天供给总膳食脂肪量应在50克左右。可适当给予高蛋白饮食,因为蛋白质有利于保持正常皮肤角化代谢和毛囊正常畅通。还应注意少吃甜食,因为含糖较多的饮食可促使脂肪异生后产生更多的脂肪。
要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康利莱专家提出尤其是维生素A的食物要适量多吃,猪肝、胡萝卜、蛋黄等,以纠正毛囊皮脂角化异常,防止毛囊堵塞。除上述之外,还要多吃含维生素C、B1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适量的增加谷物杂粮、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对脂溢性皮炎大有益处。
应在膳食中补充含锌高的食物,缺锌也可产生脂溢性皮炎,如动物肝、瘦肉、禽类、坚果类等,以纠正人体内锌含量相对不足。避免高碘饮食很重要,因高碘饮食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要控制海带、紫菜等海产品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