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蔬菜浇水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植物的生长可以不需要化肥和农药,但是一定要有水分。当水分被根系吸收,同时也会携带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养分,再输送到茎秆、叶片、果实上。其中一部分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散失,另一部分会随着叶片茎秆的光合作用转化为营养。
怎么判断蔬菜要浇水
1、根据土壤含水量确定是否浇水
蔬菜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水,土壤中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根系的吸收。因此,可以通过土壤含水量来判断是否浇水。一般取10cm深的土,如果手抓成团,齐腰放下落地散开,表示墒情适宜,不需要浇水;土壤抓不成团,表示土壤缺水,需要浇水了;抓得出水,落地不散,表示土壤水分过多,不需要浇水。
2、根据蔬菜生长特性确定是否浇水
(1)种子萌芽期:要求充足的水分,以供种子吸水膨胀,促进萌发和胚轴伸长。这个时期应在充分灌水或在土壤墒情好时播种。
(2)幼苗期:植株叶面积小,蒸腾量小,需水量不多,但根群分布浅,易受干旱的影响,栽培上应特别注意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
(3)营养生长旺期和养分积累期: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必须注意在养分贮藏器官开始形成的时候,水分不能供应过多,以抑制茎叶徒长,促进产品器官的形成。当进入产品器官生长盛期后,应勤浇多浇。
(4)开花结果期:开花结果对水分要求严格,水分过多,易使茎叶徒长而引起落花落果;水分过少,植物体内水分重新分配,水分由吸水力较小的部分(如幼芽、幼根等)会大量流入吸水力强的叶子中去,也会导致落花落果。所以,在开花期应适当控制灌水。进入结果期后。尤其在果实膨大期或结果盛期,需水量急剧增加,并达到最大量,应当供给充足的水分,使果实迅速膨大与成熟。
3、根据气象特点进行灌水
冬季及早春季节,蔬菜生产主要以保护地栽培为主,外界温度低、光照弱,蔬菜生长缓慢,蒸腾蒸发量较小,此时应少灌或不灌水,如果植株确实缺水,应小水灌,不宜大水漫灌,且应选择在晴天中午,以免造成土温大幅度下降,造成蔬菜根系损伤。
3月份至6月份外界温度逐渐上升、光照增强,蔬菜生长速度加快,蒸腾蒸发量增大,此时灌水量应逐渐增大,但是每次灌溉量不宜过大,要是采用滴灌技术,宜控制在每次8方/亩左右。
6月份至9月份保护地栽培主要是防雨降温栽培,灌溉要根据降雨情况确定。如果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应当少灌,同时要防涝排渍;如果雨水少、天气干燥,应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在满足蔬菜水分需求的同时还能降低地温,促进蔬菜生长。
9月中旬开始,蔬菜栽培以保护地为主,外界温度开始逐渐下降,根据作物生长和天气情况,灌水量应逐渐减少。
大棚蔬菜浇水注意事项
1、注意天气,注意墒情
在浇水之前一定要收看天气预报,不但要选择晴天浇水,还要保证浇水后有2-3天的晴天,以避免浇水后遇到阴雨天气,导致棚内湿度增大,地温降低,病害多发,深冬季节更需要注意,在连阴天后骤晴的前两天,也不适宜浇水,应先提高棚温和地温,使植株基本恢复正常再浇水。要看土壤墒情,如果在大棚土壤不旱时浇水,不但不利于提高地温,而且还容易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致使根系缺氧,造成沤根,出现黄叶现象。
2、注意地温,覆盖地膜
蔬菜生长适宜的日平均地温在22℃左右,而深冬季节,大棚内地温多在15℃-20℃,如果浇水过量或是浇水时机不对,就会使地温迅速下降,造成根系受伤,危及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因此,低温时浇水最好在上午拉天草苫后进行。覆盖地膜不但能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同时还能提高地温,加快蔬菜生长速度。
3、注意适度浇水,适时浇水
冬春棚室蔬菜浇水,一般遵循不缺不浇、宁干勿湿的原则,保持作物根际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防止过多过频浇水,切忌大水漫灌。过度浇水易降低棚内气温,土壤地温,对作物生长不利。冬春棚菜要采用小水勤浇,或用水壶逐株点浇,可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可防止棚内温度明显下降,湿度明显增加,从而抑制病虫害大量发生。蔬菜出现萎蔫、卷须不能正常伸挺时,说明已缺水,应及时浇水。浇水宜选晴天中午前后进行,浇后适当通风散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造成病虫害发生蔓延。特别是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极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
4、注意调控水温
水温与棚内温度相差5℃以上时,易造成根系伤害。用水温较高的深井水,或棚内预储灌溉较好。
5、注意膜下暗灌
对瓜类、茄果类、豆类等棚菜,栽培时应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灌水时利用膜下暗灌,可利用地膜加热水温、地温,并抑制水分过量蒸发,防止棚内湿度过大,避免病虫害发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