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总结:
(1)前部主要使用化妆沙,中部石头布景,后部种草为主,水草多为水兰、泰国水剑、大莎草之类的修长飘逸型水草。
(2)上下层次上看,一般石头低矮者,后部种植有茎草;石头高大者(不是大面积),多留有空隙,以便于草的种植。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偏重式,有主次。
特点总结:
(1)前部主要使用迷你矮等前景草,中部特别是后部石头布景。
(2)上下层次上看,一般石头多高大,草一般随着石头依次升高。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偏重式,群峰式,开合式。
特点总结:
(1)前部主要使用前景草。石头在中部布景,后部种高大的后景草。
(2)上下层次上看,一般石头中等高度,后景草可以是有茎草,随着石头高度修剪,或者只是略高于中景草高度。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偏重式,孤峰式。
特点总结:
(1)前部主要使用化妆砂和碎石,后面是高大的石头形成的山峰,中间山坡上种草。
(2)上下层次上看,下面多平缓的沙滩,上面多为险峻的山峰。中间填土种植迷你矮或者其他低矮的水草。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群峰式,错落有致高低分明。
特点总结:
(1)前部主要使用迷你矮或牛毛等前景草,石头在一侧,另一侧全部种草。
(2)上下层次上看,石头多为高大型,或者是高大的主石和周围的副石组成的石组,一般不种植后景草。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孤峰式或悬崖式,很讲究石头或石组的形状,多用于小缸。
特点总结:
(1)前部多为低矮的前景草,石头在中间略偏一侧,两侧种草。
(2)上下层次上看,多用高大的石头形成峡谷,或者用低矮的石头构成小溪、台阶或瀑布。两侧多为高大茂盛的水草。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峡谷式,整体造型多为V型。
特点总结:
(1)前景草多为点缀,两侧多为高大的石头,中间种草。
(2)上下层次上看,多用高大的石头贴近缸壁形成高山,山峰一般裸露,越往下草越多。中间种植各种水草。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开合式或偏重式,整体造型多为V型。
特点总结:
(1)前景多为化妆砂,中间为大面积的石头,上方种草。
(2)上下层次上看,下方多为厚实的基岩,中间为有纵深的大中型石组,上方水草多为茂盛的有茎草。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偏重式,后上方水草多随石头高度而变化。
特点总结:
(1)上方为奇峰怪石,中间有少量低矮水草点缀,下方为茂盛的水草。
(2)上下层次上看,上方石头不宜过大否则会显得压抑,可选山峰状主石或石组,下方多为茂盛的草坪。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开放式,石头不宜压住所有水草。
特点总结:
(1)上下均为水草,中间夹着石头,好像水草从石头上长出来一般。
(2)上下层次上看,上方水草并非点缀而是主角,下方可以仅为一种前景草。石头多为中型或大型,颜色类型必须一致。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连体式、孤峰式、偏重式,体现上中下三个层次。
特点总结:
(1)石头摆放就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下方多为基岩和化妆砂,上方多为群峰林立,中间的缓坡种草。
(2)上下层次上看,上方多为裸露的尖峰,中间为平缓的山坡,下方为陡峭的基岩,需要对岩石进行切削打磨粘合等加工。
(3)从石头的布局上看,多采用连体式、堆叠式,模拟自然界的群山景观。
1、选用
要选用不硬水的石头。这点可以用洗厕液或者盐酸来试,不冒泡,或者很少冒泡的。都可以选用。对于石头的形状。先设计好你的大致景色,然后选用合适的石头,在某些位置一时半刻找不到合适的。可以先放一块大致大小的石头去占位置。当水草长起来了,找到合适的石头了,然后在换进去。
2、石头的修整
需要对石头进行一定的加工,一般主要是指切割,使用工具为云石机(普通的电锯 金刚砂锯片),原因和好处在于可以稳固底盘,不用担心石头的倾倒,从而获得稳定好看的造型。石头的摆放往往讲究高低的层次,由于材料有限,有时候往往没有自己需要的高度和形状的石头,截锯可以帮助解决。并且石头是有纹理的,截锯有利于辅助定位,使得石头的纹理不会在摆放时出现偏差。当然,石头的截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很少有人有条件去截锯,但是,通过原理的了解,也可以作为摆石时,选石,相石的原则和基础。
大块的石头,用大锤敲裂,这样会裂开的很自然。可以造出很漂亮的小块石头。
很多人总觉得这些石头没办法种草,这是错误的,石景中,草的面积的多少跟表现的地貌有关,自然界的山有几种:
1、石头山/坡。
2、土石交替山/坡。
3、土山/坡。
即使是石头山,跟表现的远近也有关:
1、近景,土石相间,一般不能表现山景,只能表现坡或者石景(更近的景又变成例外了)。
2、中景,土石相间,土的面积明显变少,可以变现近山。
3、远景,只有石,一般山顶,远山,山体的中上部,全部是石头的纹理,并不能看到绿色。
因此,在山景中,往往需要以石的无缝紧贴,来表现山势,并非是有人理解的,山水不如水景自然,或者说不好种草。
有了石组,其意义在于把布石从原先的单个石与石之间的排布,变成了石组与石组之间的组合。好处在于:
1、可以任意的调整石组的角度,以配合高大的主峰或者主石的态势,使得原先很难掌握的石景,山景变得简单易行。
2、原先一动而牵全身,有点不满意,大大小小的石头需要全部推倒重来,有了石组,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3、因为有了石组的细节,所以原先无法掌握的很多技巧变得轻而易举,例如,堆坡固定,区分不同的草区域等等。
1、以石为主缀树法:此法用于表现自然神韵,赋顽石以生机,借以调节构图重轻、增添画面效果。
①山顶植树法:世称石上式、用于近景。
②山麓植树法:用于表现“高远法”、“平远法”,以显高下之分,远近有别,加强层次感和空间感。
③全景布势缀树法:用于全面经营位置,协调重轻,渲染雄秀刚柔,增添整体效果。
2、以树为主配石法:用于美化树的观赏效果,扩大景观,增添野趣。又可扬长避短,突出主题,刚柔相济,巧拙互用。
①配石法:用于近景。相依生情,倍展天趣。也常为主干欠佳,根理不全之树,作遮掩谐调,增添观赏效果。
②以石藏干法:用于近景。作用与配石法相近。用于主干欠佳,细长无力之遮掩,以扬长避短,宛若岭上树生,独具天趣。
③包干法:用于近景、中景。以石全面包藏树干,作用与藏干法相近,借以达到多角度观赏效果。
④夹岸水陆法:用于全景。在水陆布石法的基础上,以石筑坡,分陆地为两岸,中为溪涧,夹岸绿云绕绕,溪河上或架小桥,或置轻舟,别是一番田园情趣。此法开创现代树石盆景的新格局。
在石头加工上,要注意:
1、纹理的一致,全部是竖纹。
2、大小的区别,主要指高度,一般来说,一组石头,或者山体,至少在高度上有三个层次,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主峰,矮山和坡脚,这样的石组或者山体,看起来比较有层次。一组石头是如此,多组的组合也是这个规律。
3、在水族箱造景时,除了遵循前中后景的原则外,在同一水平面上也不要整齐划一,最好凹凸有致的布置,通常的风格有凹形,凸行,三角形布置,凹形布置即在离岸边的水草高中间低,凹的部分可以在中间或者水族箱长度上的黄金分割点,这样就富有美感,而凸行布置和凹形布置相反。三角形的布置即由一边自然延伸到另一边,按照由高到低的梯度设置。
其他方面:
1、并非每个人都有条件锯石,粘石,但是石组在开缸过程中,确实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了解石组的构成,对于欣赏其他水景作品,摄影作品,把握规律有帮助。
3、石组式的模块化操作,并非终极摆放方式,缺点是缺乏整体设计的统一性,要想做出美景,还是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系统设计整个缸体,做到草与石之间的比例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