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针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领针专门用来别在西式上装左侧领上。佩戴时戴一只就行了,而且不要和胸针、纪念章、奖章、企业徽记等同时使用。在正式场合,不要佩戴有广告作用的别针,不要将它别在右侧衣领、帽子、书包、围巾、裙摆、腰带等不恰当的位置。
领针的一端为图案,应处于领带之外,另一端为细链,则应免于外露。使用它时,应将其别在衬衫从上往下数第三粒钮扣处的领带正中央。其有图案的一面,宜为外人所见。但是要注意,别把领带针误当领针使用。
领针的历史来源
男人少不了要用一点小饰品来装饰自己,细微之处更能为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别带在西装领子上的领针,小巧精致,能彰显男性高贵、典雅、成熟、气派的品质。并且风格不一的领针可以带给你不一样的个性,这样小的点缀,更是男士细节的完美展现。
领针作为一个装饰品,它的历史渊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它比西服要早,虽然领针是用于装饰西服的工具。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至于领针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英国人到达不列颠的时间最早是公元787年,他们绕过苏格兰北部,在爱尔兰登陆,并且在当地定居下来,以当地居民的贡赋为生。公元815年,他们在爱尔兰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国,定都都柏林。当时的英格兰男子标准衣着是及膝的外衣和长裤,外面还要套上一件斗篷,用领针固定好。女性则是过膝的长裙,外面同样是斗篷。女性的装饰品包括戒指、护身符、项链,甚至还有头饰。所以领针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与贵族的着装有很大的联系。
在中国,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历史为谁“变脸”》这本书里有这么一段话:“1945年底,占领沈阳的苏联红军抓住溥仪后,在长春的伪满皇宫藏品中发现了大量"东北货"。溥仪把最值钱的一些珠宝装在随身携带的小皮箱的夹层里,被抓住时,他就带着这只小箱子。
溥仪成为战犯,被押到前苏联关押,他随身携带的文物也被没收,交由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保管。1947年底,解放军接管了这个地区和抚顺监狱,也控制了那些文物。
那批文物一直留在抚顺。直到1964年,周恩来签发了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将这些文物(共245件)运回北京故宫。其中包括乾隆皇帝使用过的三联田黄闲章、六朝小玉璧,以及隆裕皇后和慈禧太后的贵重饰品(包括白金镶钻石戒指、白金镶蓝宝石戒指、碧玺十八子手串、珊瑚十八子手串、金钻祖母绿宝石领针等)。”可以判断清朝已经有了领针这种装饰,而且花样繁多。多为贵族装饰。我们回忆清朝的服饰,不难理解领针在清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