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驱寒】去寒的中药有哪些 老中医教你冬季如何驱寒保暖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壹壶聊养生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很多人一遇天气转冷,就愈发觉得浑身发冷,手脚尤其冰凉,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去去寒气了。那么怎么去寒气呢?中医认为想要驱寒,要让身体最容易受凉部分做好保暖,睡眠要充足,勤晒太阳,还可以通过食疗、按摩、泡脚等方法驱寒,日常还可以用一些驱寒重要,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驱寒方法吧!

驱寒的中药有哪些

1、生姜

生姜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2、香薷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及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广西、湖南、河北等地。夏、秋二季采割,晒干,切段,生用。传统认为香薷有发汗解表驱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等功效。

3、荜澄茄

荜澄茄属温里性中药,用于胸腹疼痛,呕吐反胃,食欲不佳,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混浊。

4、羌活

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5、苍耳子

苍耳子属祛风湿中药,主治: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6、附子

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

7、肉桂

适宜平素畏寒怕冷,四肢手脚发凉、胃寒冷痛、食欲不振、呕吐清水、腹部隐痛喜暖、肠鸣泄泻者食用

中医冬季驱寒保暖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有5个部位最易受寒

第一: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冬季在室外尽量要戴帽子,否则寒邪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

第二:肩颈背部。此处受寒日久,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经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最简便的方法是两掌心搓热捂在大椎穴(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点的凹陷处);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冲大椎穴五六分钟。冬季外出最好戴上围巾,穿个坎肩。

第三:口鼻。冷饮会把寒气带入胃部,胃寒则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导致寒痰咳嗽等症。冬季应避免食用冷饮,出门时尽量戴口罩

第四:前胸和腰腹。前胸有膻中穴,长期寒瘀可致乳腺结节等症;腰部有命门穴,受寒会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阙穴(即肚脐),受寒会导致腹泻、痛经、不孕等病症。冬季穿衣应避免露出躯干部位。

第五:腿脚。中医常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建议人们在冬天多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干辣椒,以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袜子。

中医驱寒良方

1、睡眠充足

中医提到阳气可以推动五脏六腑的运作,是人体温暖的来源,阳气不足时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及休息,可以补充阳气的不足,身体才有足够的体力去抵抗外来寒冷及压力。此外,熬夜会导致内耗气血,寒邪趁虚入侵人体,冬季应尽量避免熬夜。

针对不同体质人群,可选用不同材料的药材制成中药枕,使人在冬季睡眠时头颈部舒适保暖。如:

痰湿体质:灯心草、淡竹茹、橘叶、旋覆花、扁豆衣;

阳虚体质:灯心草、艾叶、五加叶、杜仲叶、防风叶;

血瘀体质:灯心草、红花、泽兰叶、益母草、伸筋草。

2、勤晒太阳

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傍晚时分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

3、适当运动

中医说“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运动可刺激肌肉、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

但是冬季运动不宜太激烈,一般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平时可选择一些可在家中进行的有氧运动,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

4、食疗排寒

热腾腾的饮食可以让身体很快感到温暖,用红糖20克生姜15克,将生姜切片,放入水中煮涨后放入红糖。喝上一碗可排出体内寒气,预防感冒等疾病。热的牛奶、肉桂茶等热饮料也可起到防寒保暖效果。

不同体质人群还可服用不同成分的药茶提高御寒能力,如:

痰湿体质:荆芥、陈皮、桔络、橘叶、苏叶,疏风温化寒痰;

血瘀体质:三七花、红花、降香、姜黄、玫瑰花,温阳疏通血络;

阳虚或气虚体质:生晒参、党参、黄芪、白术、防风叶,益气扶阳固表防寒。

5、按摩保健

用手掌按摩上肢外侧,来回擦40次,直至皮肤感觉微热为止。双手食指中指微分开,手指间夹耳根向上来回擦30次,然后双手并合轻擦脸部,注意碰到眼部时要放轻。

6、每日足浴

足浴可使双脚血液温度提高,血流速度加快,让血液回流得更畅通,有利于促进足部60多个穴位、起始足部6条经络的气血运行。

针对不同体质人,可选用不同药材制作足浴药汁,例如:

血瘀体质:红花、当归、川芎、泽兰叶、鸡血藤,温经活血化瘀通络;

阳虚体质:艾叶、杜仲叶、桂枝、狗脊、干姜,益阳温经驱寒暖足;

煎煮15分钟,待药液35℃~42℃即可足浴,双脚入药汁踩踏药渣按摩足底半小时,临睡前每日1次。坚持一冬,除上述作用外,还能预防足部皲裂冻疮、软化足茧鸡眼、恢复疲劳、改善睡眠,并有一定的补益调养效果。

推荐阅读:

【驱寒方法】百病从寒起,怎么驱寒效果最显著?

【饮食驱寒】冬天吃什么不怕冷?助你温暖度冬日的驱寒食物推荐

【冬季室内保暖】冬季室内如何保暖 小妙招帮你房间升温不靠空调

【冬季运动锻炼】冬天运动穿什么好?冬季运动项目 冬天运动注意事项

【中医驱寒】去寒的中药有哪些 老中医教你冬季如何驱寒保暖

冬季如何抵御寒气入侵 冬季御寒小常识

【体内去寒】如何去除体内寒气 小妙招让你快速将寒气“逼”出来

腹部、头部、背部、手部 不同人群冬季重点部位保暖方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常见病中医疗法 各种常见病中医辨证与调理
中医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中包含了对各类疾病的诊疗方法,其中,中医辨证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一种中药形式。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各种常见病中医辨证与调理吧。
中药 中医 ★★★★
3131 26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理论_名典_流派_名人_偏方知识汇总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用中医看病、治病的习惯,最近几年中医更是盛行。中医可以治疗日常的疑难杂症,也可以养生保健,同时也可以美容护肤。中医文化丰富至极,人们也开始对中医产生了非常大的信任,现在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会选择中医的方式进行养生,那么中医理论健康生活方式有哪些?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日常健康养生之道吧。
中医 饮食健康 ★★★★
1307 38
国内中医学类专业十大名校 全国中医学类专业大学排行榜
中医学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时至今日,中医仍是中国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而由此产生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中国中医学类专业哪所学校好呢?下面本文盘点了国内中医学类专业十大名校,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一起去看看详细内容吧!
大学 专业 ★★★
5.2w+ 70
冬天中医保健养生 冬季中医养生项目及注意事项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的季节,这个时候,一些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就非常容易有疾病的症状发生。所以,在冬季如何从中医视角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冬季如何中医养生?冬季养生有哪些中药材?冬季养生方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冬季中医养生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吧!
高职专科中医药类十大热门专业 大专中医类有哪些专业可以报考
中医药类专业是专科中的一个专业类别,下设18个细分专业。该类别主要围绕中医理论和中药学进行学习和研究,包括蒙医、藏医、傣医等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本文盘点了专科中医药类十大热门专业,依次是中医学、中医康复技术、针灸推拿、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制药、中医骨伤、药膳与食疗、中药材生产与加工、蒙医学等,下面跟随MAIGOO编辑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情况吧。
专业 学校教育 ★★★
17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