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是涎液腺中最大的腺体,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可以一侧或两侧。最常见为感染引起的腮腺炎,多见于细菌性和病毒性。
一、常见类型
1、细菌性腮腺
主要表现为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2、病毒性腮腺炎
最常见为流行性腮腺炎,还可见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
3、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器官,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单侧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炎症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发热,寒战和单侧腮腺疼痛和肿胀。腮腺及表面皮肤局部红、肿、热、痛。当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2、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性腮腺炎最常见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为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临床起病急,常有发热、头痛、食欲不佳等前驱症状。数小时至1~2天后体温可升至39℃以上,出现唾液腺肿胀,腮腺最常受累,肿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轻度触痛,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发热、紧张发亮但多不红,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2~4日累及对侧。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被波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口在早期可有红肿,有助于诊断。不典型病例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3、自身免疫性腮腺炎
多见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IgG4相关性疾病等,除反复发生的腮腺肿大,尚有其他腺体、关节、脏器累及和损伤。
三、流行性腮腺炎会导致不育吗?
腮腺炎病毒除了主要侵犯腮腺外,如果不及时或彻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就有可能侵犯睾丸组织,从而引起睾丸的炎性反应。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当肿大的腮腺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并发生阴囊红肿、睾丸坠胀疼痛。睾丸炎也可与腮腺炎同时发生。疼痛程度轻重不一,相差较大,难以根据疼痛轻重判断睾丸损伤的程度。虽然一般约10天左右后,阴囊红肿、睾丸胀痛等体征会逐步消退,但腮腺炎病毒对睾丸组织损伤可能已经发生。
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睾丸炎可导致睾丸生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不可修复性损伤,严重时可造成睾丸萎缩,使睾丸失去产生精子的能力,从而失去生育能力。一般而言,该并发症多见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或成年人。青春期前的幼年腮腺炎患者很少并发睾丸炎,即使并发睾丸炎,通常也可完全治愈,造成睾丸永久性损伤的可能性不大。
临床中发现,有时只有一侧并发炎症,但并不意味着对侧睾丸就未受到影响,后期损害仍可见于双侧睾丸。据文献报道,在不育症患者中,有14%左右是因睾丸生精功能丧失而致,其中大部分是由腮腺炎并发睾丸炎造成。
因此,儿童、青少年或未生育的成年男性患腮腺炎后,家长千万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其并发睾丸炎,并随时注意患者是否并发有睾丸炎。一旦并发睾丸炎,需要及时给与有效治疗,尽量减轻病毒对睾丸的损伤程度。
四、治疗方法
1、化脓性腮腺炎
(1)针对病因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选用有效抗菌药物,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等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并从腮腺导管口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根据药敏调整敏感抗生素。
(3)其他保守治疗,炎症早期可用热敷、理疗、外敷等方法。碳酸氢钠溶液、口泰等漱口剂有助于炎症的控制。
(4)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发展至化脓时需切开引流。
2、流行性腮腺炎
(1)隔离、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2)对症治疗为主,抗生素无效。可试用利巴韦林。有报告用干扰素者似有疗效。
(3)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效果,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等时可考虑短期使用。
(4)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效果。
(5)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以防止睾丸炎发生。
(6)中医中药:内服以普济消毒饮方为主随症加减。局部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调醋外涂,每日1次。
五、疾病预防
1、化脓性腮腺炎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环节。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溶液嗽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
2、流行性腮腺炎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勤通风、勤晒被子。
(3)保护易感人群被动免疫: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一般的球蛋白对本病的预防效果可疑。自动免疫:目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较好,属于国家免疫规划接种,初种对象为8月龄和18~24月龄各1剂次,皮下或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