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一座将少林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黄河文化为一体的“中原绿城”,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随本文一起走进郑州的传统习俗、生活文化、特色文化、曲艺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听俏皮幽默的郑州话、赏韵味醇美的豫剧、学剪纸剪出美好愿望......感受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历史文化。
郑州方言即郑州话,属于官话方言的中原官话,指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通行的地方方言。郑州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郑州话的内部结构基本一致,但是也有细微的差别。
短语/俗语:中不中——行不行、得劲儿——称赞、拜碰我——别碰我、摆治——修理、疵毛——差劲、菜头——软弱、俺——我、不罗盖儿——膝盖、不递招——没本事、吃二馍——恐吓、姑堆——蹲、出儿出儿油——蟋蟀、老鳖一——吝啬、住贵——贵重、滴瞎儿——刚下雨的时候、花椒——嘲笑讽刺的意思、熊脸——骂人的词、信球——白痴、拾捣——收拾等等。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许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
除了农历春节偷斋灯和背枣山、元宵逛灯会、赏花灯、猜灯谜、看舞龙舞狮等传统的节庆仪式外,郑州旅游节庆演艺活动更是持续不断、精彩纷呈,少林武术节全球武林英豪齐聚郑州竞技传统武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全球华人瞩目,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汇聚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道郑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向世人展示“山石为乐器、流水为琴弦”的美妙视听盛宴……
郑州结婚习俗:择吉送好饰新房、红喜高悬满厅堂、亲迎新娘不回头、正午以前拜花堂、大宴宾朋谢四方、三天回门看岳丈。
郑州传统结婚流程:郑州市民在结婚的时候,一般是双方父母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结婚前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结婚当天男方和女方家的门上和厅里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举行完婚礼仪式的第三天,两位新人要回到新郎的家中看望父母,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回门这天吃过午饭后不能留下,民间认为太阳下山之前回到婆家视为吉利。
俗语讲:“天津的麻花,山西的醋,山东的煎饼,河南的面。”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郑州人自然以面食为主,有蒸馒头、摊煎饼、油炸的菜角,甚至连郑州人普遍喜爱的胡辣汤的配方里面,面粉也是重要的的材料之一。另外,还有烩面、汤面、捞面、拌面、炒面、卤面之类的面条食品。其中,郑州的烩面最具代表性,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大街小巷。豫菜是郑州颇具地方特色的菜系,在选料、刀工和配菜上具有一套独特的传统,突出特点是用汤讲究,烹调方法多样。
郑州美食:合记羊肉烩面、萧记三鲜烩面、蔡记的蒸饺、葛记的焖饼、鲤鱼焙面、桶子鸡、套四宝、三鲜伊府面、方中山胡辣汤、登封烩羊肉、巩义市老君烧鸡、回郭镇肉合等等。【MORE+】
少林寺作为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自古到今,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如今,大手笔策划和创作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把深奥的禅武文化,通过音乐、灯光、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现给观众,让高深的文化通俗化,使少林品牌叫响全国,享誉世界。
以中华人文始祖出生、创业、建都的地方--新郑皇帝故里为核心。每年大型的新郑黄帝故里寻根问祖大典在这里举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今天的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追溯到黄帝时代,随着战争的统一,国家的雏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已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基础。轩辕黄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统一了华夏族,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兴文字,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教蚕桑,种五谷,发明指南车等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轩辕黄帝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那就是——创造、奉献、团结。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黄河风景名胜区是黄河文化的杰出代表。以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近50年考古资料证实,郑州商城是迄今所知我国商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王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考古工作者近期在位于郑州市闹市区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内找到了它的外郭城,护城壕,确认其面积约达13平方公里。郑州商城自3600年前建城以来直至清末,除个别朝代外基本都以现存城墙遗址为基础不断的修复而加以使用,直至今日,它还位于郑州的城市中心区,是一座持续使用3000多年的东方古城。虽然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的侵蚀,周长近7公里的古城墙大部分还保留在地面上。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著名的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MORE+】
“越调”,流行于河南大部、山东、陕西南部、安徽西部以及湖北北部等地区,历史悠久,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因其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故又被称作“四股弦”。越调的唱腔高亢明快、唱中有笑,笑中有唱,以字带音,以音传情,既能抒发悲伤、深沉的情感,又能书法壮怀激烈的感情。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并辅以昆腔、唱吹腔、七句半等。 越调具备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越调的唱腔丰富,具有本行当特有的套路和板式。2007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ORE+】
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是发源自河南省流行于豫、鲁、皖、京、津等地的一种以坠琴(古称坠子弦)伴奏的说唱艺术。因源自于河南省,演唱语音又是中原官话的河南方言,同时又有坠子弦伴奏,故名河南坠子。河南坠子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3日开封市被确认为河南坠子的发源地。【MORE+】
郑州剪纸也叫绞花,剪纸成品内容多样、形态各异,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和人物故事,也有福、禄、寿、喜、吉祥等纯文字形式,剪纸作品一般在逢年过节期间用来装饰门窗、墙壁或顶棚,烘托节日气氛。部分剪纸亦被用作缝制刺绣的花形样底。婚礼上的喜花剪纸在郑州广泛流行,人们一般将剪成双喜字的大红纸于婚姻吉日贴在大门两侧或置于家具之上,也有将剪制的大幅喜花装饰婚房,都为现行的婚礼录像增添热烈喜庆气氛。
郑州花灯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民众都要玩的一种灯笼。进入正月,居民们就开始制作花灯,花灯造型有人物、走兽、飞鸟、虫鱼等,也有以灯火为动力的走马灯、羝羊灯、斗牛灯等,还有用绢纱制作的宫灯、六棱灯等。有地方的会举办灯展、灯会或灯赛。
抓子儿是郑州民间传统儿童类的游戏项目,抓子儿游戏在郑州地区流传很早,在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和巩义市的嵩山一带广泛流传着王母娘娘在黄河嵩山视察民风,在娘娘山玩抓子儿游戏的故事。抓子儿有抓五子儿、抓七子儿、抓九子儿、抓十子儿、抓十一子儿。抓子儿所用的“子儿”一般是用砖瓦陶片砸磨成的小圆球儿,也可用现成的圆石子儿,现在一些孩子也用玛赛克制作。
从五帝到前商,郑州因是五帝、夏、商三朝的腹地而成为中华文明轴心区。西山古城遗址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和形制结构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州的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发展,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参差错落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郑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今郑州市的地标建筑就有:中原福塔、嵩山少林寺、河南博物院、绿地中心·千玺广场、郑州二七纪念馆、郑州火车站、郑州裕达国际贸易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炎黄二帝塑像。【MORE+】
根据2016年11月郑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显示,郑州市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种宗教,信教群众53万多人,其中基督教22.15万人、伊斯兰教13.98万人、佛教10.56万人、道教6.14万人、天主教4300人。全市有宗教教职人员992人,宗教团体33个,其中市级宗教团体7个,县级宗教团体26个。主要庙会有:郑州城隍庙会、中岳庙会等。著名寺庙有:嵩山少林寺、郑州大观音寺、法王寺(河南省郑州市)、祥云寺(河南省郑州市)、慈云寺(河南省郑州市)等。【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