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参苓白术散怎么吃 能去湿气吗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温暖·生活家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参苓白术散是一种中成药,它的主要功效作用是健脾益气、利湿止泻、治疗脾胃虚弱等。此外,参苓白术散还具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对于去除湿气也有帮助。那么参苓白术散应该怎么服用呢?虽然参苓白术散是非处方药,但是我们也不能乱吃,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服用。此外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参苓白术散,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下面一起来看下参苓白术散的服用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吧。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1、健脾益气

参苓白术散组方中人参、白术、扁豆等可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功能等,参苓白术散的其他成分例如山药、砂仁均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

2、利湿止泻

白术、茯苓等能健脾化湿,减少腹泻次数。薏苡仁还具有利湿的作用,对人参、白术、茯苓起到辅助的作用,疗效更佳。

3、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因此脾虚则易生痰湿,湿重则泄泻,因此健脾益气化湿就是本方治疗的精髓所在。参苓白术散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身体消瘦,脘腹胀满,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等症。

4、其他疗效

新发现的参苓白术散功效为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治疗放疗化疗时所产生的毒副反应,治疗慢性结肠炎;还可以应用于美容保健等。


参苓白术散能去湿气吗

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但是不要擅自服药,应有医师指导。

参苓白术散怎么吃

口服,温水送服,古法以红枣水和米汤送服,是为了增强补脾胃药效。

参苓白术散服用时注意事项

1、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2、服该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3、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4、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该药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

8、服药两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9、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该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熏蒸床的好处与功效 中药熏蒸床的操作流程
熏蒸床是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型医疗设备,普遍采用先进的中药汽化装置,通过数字智能化控制恒温/电脑控温,使中药药液产生中药蒸汽,可改善微循环、松弛骨骼、镇痛活络。下面详细介绍熏蒸床的好处与功以及中药熏蒸床的操作流程。
白芍的作用和功效 中药白芍选购使用知识
白芍是毛茛科植物白芍的干燥根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那么白芍药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白芍功效有很多,适量食用白芍能够帮助我们养血柔肝、缓中止痛,还能敛阴止汗。那么白芍如何食用?中药白芍配伍方剂有哪些?和Maigoo网编辑一起来了解下吧!
白芍 中药
730 26
【山参知识百科】山参和人参的区别 野山参怎么吃效果最好
山参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等作用,自古以来被国人誉为进补佳品。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山参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却对于野山参的了解并不多,野山参是大补之物,要合理进食效果才更好。那么野山参怎么吃效果最好呢?山参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下面一起看一下山参知识百科吧。
山参 药材
1971 123
中药玉竹的作用与功效 玉竹片的副作用与禁忌
玉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它的入药部位是根茎,多切成片状后再出售。玉竹的分布范围很广,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均有分布。中药玉竹有着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额功效。玉竹片怎么吃?玉竹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和Maigoo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玉竹 中药
2150 55
刺五加茶的功效与作用 刺五加叶怎么做好吃
刺五加茶是用植物刺五加的叶片炒制而成的,刺五加茶叶中含有一些活性成分,能够起到抗疲劳的功效,而且适量饮用刺五加茶能够帮助我们补中益精、强身健体。除了泡茶饮用之外,刺五加叶还可以用来清炒、做粥,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刺五加叶的食用方法吧!
刺五加 中药
69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