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1994年,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提出,对标旧金山,建设深港湾区。二十一世纪初,广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对标东京湾区。2009年10月28日,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澳门联合发布《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构建珠江口湾区,粤港澳共建世界级城镇群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湾区经济”。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在习近平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10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指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香港须用好特区的独特优势和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加强与内地合作,继续尊重经济规律、奉行市场运作和推动自由贸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加快编制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
2018年5月10日和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2019年1月11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表示,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有哪些
1、粤港澳大湾区将有4个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珠三角的升级版,包含11座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
从2017年正式提出至今,关于谁是中心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在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城市群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可以叫做中心城市,它们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
2、四个中心,根据各个城市所长。
规划各有侧重。最明显的特点是,香港、澳门主外,广州主内,深圳内外兼顾。
香港主要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澳门主要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广州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深圳主要是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粤港澳大湾区谁最受益
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作为4个中心,是中央政策倾斜最大的四个城市,未来发展潜力自不必说。但这四个城市,尤其是香港、深圳、广州,是放射源,或者说是辐射源,它们的责任是带动其他城市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未必是最受益的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之下,11个城市都将受益匪浅,但凡事总得有个座次排序,所有城市中,排除四个中心外,东莞最为受益。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莞位于广深之间,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靠近两个一线城市的城市。在远期规划中,东莞的轨道交通将与深圳、广州全面打通,将能更好地分享来自深圳、广州的外溢资源。同时,东莞还会是香港资源外溢的首选之地。
另外,珠江东岸串联起来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组成了粤港澳黄金发展轴与科技走廊。有三个大哥带着,东莞何愁前途。
东莞在地理位置和相对低的营商成本优势下,应该是最受益的城市。未来,东莞很大概率超越佛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二层级的领军城市。
佛山、珠海、中山、惠州营商成本也相对较低,但承接外溢资源的综合优势相对于东莞要弱一些,受益程度自然也弱一些。
肇庆与江门处于11个城市中第三层级,营商成本低,但公共服务、交通等营商环境不如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