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恋物癖
恋物癖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所恋物品均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如乳罩、内裤等,抚摸嗅闻这类物品伴以手淫,或在性交时由自己或要求性对象持此物品,可获得性满足(即所恋物体成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对刺激生殖器官的性器具的爱好不属恋物症。
二、恋物癖形成的原因
1、父母影响
一般和家庭环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之前遇到过一个朋友有严重的恋物癖,对女性的高跟鞋有强烈的喜好,原因是小时候单亲家庭,跟随父亲,最后一次见妈妈,妈妈穿着一双颜色鲜艳的高跟鞋,从此只要看到高跟鞋就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随着成年会对穿色彩现象的高跟鞋的女性产生浓厚的兴趣。
2、童年阴影
例如:同样是身边的一个朋友,年龄四十多岁了,但是一直喜欢买各种变形金刚,家里到处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变形金刚。各种国外国内的都有。后来进行深处沟通后才知道,小时候邻居家条件比较好,一起玩的小伙伴有个变形金刚,但是从来不让他摸不让碰。童年心理缺乏和阴影导致的后天的极度的满足和控制。
3、欲求不足
常见一些有强烈的饮食欲的人,可能在生长发育的期间,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家庭条件的原因,导致吃不上,吃不够,成年后虽然物质生活改善了,但是对于食物的欲望每次相起之前的经历都是饥饿的状态。
4、长期单身
对长期单身的男性比较常见,比如对于女性的丝袜或者和女性特征有关的一些物品有欲望,这个一般结婚之后会有缓解。
5、情景刺激
之前有过一个患者朋友有强烈的恋足癖。这个朋友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足部有强烈的兴趣,喜欢亲吻。原因是在刚开始性启蒙的时候,看过一个相关的不健康的电影,里面有个非常美好的亲吻足部的场景,然后对他的大脑产生一定的冲击。后期就会有这个症状。
三、恋物癖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1、干方百计地收集其偏爱的异性的物体。不惜冒偷窃、名誉扫地、前途黯淡的危险,不住地到处寻找,若拿不到这些东西,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2、恋物癖患者对异性本身毫无兴趣,把性欲专门指向物品。至于这些物品是什么人的则无关紧要。而正常的恋物心理则与此相反,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
3、患者是一边摸着、看着、闻着这些物品,一边以各种方式达到性乐高潮。如有的患者在手淫或性交时也带着这些物品。
4、恋物癖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而且患者在偷窃恋物的前后心理也是相当复杂、矛盾重重的,没有得手之前,往往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一旦得手,虽然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常常又会因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而产生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冲突。
四、恋物癖的危害
影响正常性爱的质量,甚至对正常性爱不感兴趣,同时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认知,所以需要治疗。恋物癖是性心理幼稚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纠正的性心理障碍。患者的年龄越小,解决的难度会越小,最好能够尽早进行治疗。
他们对异性本身或异性的性器官没有兴趣,而把兴趣集中在女性的内衣、内裤、乳罩、头巾、衣服或异性的头发、手、足、臀部等部位来取代正常的性活动以激起性兴奋,获得性满足,他们常常通过对这些物品抚摸、玩弄、吸吮、啮咬等方式激起性兴奋,同时伴以手淫来获得性满足。
五、如何克服恋物癖
1、克服这种不良习惯,不要将自己的条件反射建立在与女性相关的特殊物品上,一次因偶尔得到异物物品而兴奋,但如果经过多次重复,就有可能形成为一种习惯;
2、克服不良文化的影响,不要排斥异性,有人认为初中阶段要专心学习,不跟女生讲话,要跟异性保持正常交往;
3、发展正常的性心理,一些心理异常者,在潜意识中害怕生殖器被阉割,迫使自己去寻找一些安全、容易获得的性行为对象,譬如异性身体的一部分或饰物当作性器官,缓解内心的不安;
4、加强科学的性知识的学习,克服对性的无知和好奇,提高科学的性意识,也可以避免形成恋物癖;
5、如果自己无法戒断和克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疏导,认识自己形成这种病态心理的原因,对病症有正确的认识,提高自己治疗的决心和自信,达到治疗目的;
6、通过认知疗法,让患者回忆疾病产生的过程,咨询师和患者共同探究,找出问题形成的根源,并发现这种行为的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去有效克服这种行为;
7、也可以采用厌恶疗法,当患者产生恋物想法时,便给自己一个恶性刺激,如用手指掐自己的胳膊,让自己感到疼痛,从而提醒自己控制这种欲念,直到病态行为完全消除。
六、如何预防恋物癖
1、处理好恋母情结的转化
对于恋物癖等性偏好障碍的防治要从幼儿开始,尤其是处理好3~5岁时幼儿恋母情结的转化。比如母亲一方面不要过于溺爱男孩,另外在孩子面前强化对父亲优良品质的认可,否则如果过度溺爱而又在面前指责孩子父亲的不是,会阻碍男孩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为对父亲的认同。
2、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母亲在男孩3岁以后不宜与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着内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亲密行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让孩子看到。
3、及时正确的性教育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正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甚至早恋不要一味地打压而要合理地引导。
4、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开朗大方、勇敢自信等。
5、减轻孩子的压力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以外,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学会帮助孩子减轻各种压力。比如,不要在学业方面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甚至打骂,而要先给予安慰保护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回到家里后再详细了解情况,给予恰当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