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的介绍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歌词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它主要流传于梅州、龙川、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的由来
客家山歌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原移民是同步进行的。客家山歌一方面与移民的源头中原地区的民歌有纵向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又与客家新居地原住民畬族民歌有横向的交融关系。因此,在客家山歌中既能看到中原地区民歌的影子,又能找到原住民畬族民歌的因素。
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今日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而历史上是土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人们通常说的“反客为主”,就是说移民后来居上,把“主人”原来的家园变成了“客人”的新领地。客家山歌也是这样,在中原移民人数较多,当地土著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客家山歌音乐文化就在新居地扩展开来,把土著音乐大部分同化,成为新型的独特的既区别于中原民歌又区别于原住民歌的客家山歌。畬族的“畬”为刀耕火种的意思,他们又自称“山哈”,“哈”的汉译为“客人”,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畬族人民喜爱唱山歌,因此流传下来许多传统山歌。如:《高皇歌》、《古老歌》、《封山歌》等。畬族人有对唱山歌的爱好,与中原汉族移民有对唱山歌的爱好是相同的,当主、客杂居在一起时,自然会以歌代言,以歌抒怀。山歌成了移民与土著交流心声的媒介。彼此吸收对方歌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山歌。客家山歌与畬族山歌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上都极为相似,都有“比”、“兴”、“赋”,从旋律到演唱也达到了高度的“杂交”。
客家山歌的风格特点
客家山歌很讲究板式的变化,常见的有“正板”、“四句八板”、“快板”、“叠板”等。“正板”是各种板的基础,每歌以四句组成,有衬词。“四句八板”是运用更多的衬词把正板加以扩充,把一句歌词分作两句曲调来唱,实际是把“正板曲调”反复一遍,花音装饰更为复杂。
“快板”是解放后的产物,基本上是省去正板中的衬词,压缩节奏而成,善于表现热烈的情绪。“叠板”是基本结构中楔入许多叠字叠句而成,有时一句多达四五十字。风格近似说唱,适于表现诙谐风趣的内容。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客家人有摆歌台的习俗,通常在节日由民歌手在广场上摆台,与台下群众对歌,对不上来下台,称山歌擂台,兴致高时可通宵达旦。
客家山歌的种类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大致有下面几种:
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呵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正板山歌。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
四句八节山歌。歌词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快板山歌。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五句板山歌。歌词为7字5句,曲调是正板山歌的扩充。
客家山歌从唱腔来说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一般多采用四声羽调式。
客家山歌的代表作
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
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乜人。
阿歌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
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哩(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
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属于情歌: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
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
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泼凉。
河边杨柳嫩娇娇,拿起桨板等东潮,
阿哥摇船妹泼水,船浮水面任哥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