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禽一般包括各种雉类(鸡形目)、鸠鸽(鸽形目)、沙鸡(沙鸡目),这些鸟类一般在地面活动,通常具有短而强健的双脚,擅长行走。代表物种包括绿孔雀、珠颈斑鸠、毛腿沙鸡等。
绿孔雀,雉类陆禽代表,具有强健的喙和双足适应陆地刨食和行走,而翅膀较短而园,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
珠颈斑鸠,鸠鸽类陆禽代表,虽然飞行能力较强,但通常在地面取食。
毛腿沙鸡,沙鸡类陆禽代表,适应于开阔的荒漠原野的地面生活,通常取食地面植物种子和嫩芽。
游禽一般包括各种雁鸭类(雁形目)、类(䴙䴘目)、潜鸟类(潜鸟目)、鸥类(鸥科)等,这些鸟类擅长游泳和潜水,一般双腿位于身体后侧(适应游泳和潜水),具有带蹼的双足(用于游泳和潜水),以及发达的尾脂腺(将分泌的油脂涂抹在羽毛上用于防水)。代表物种为绿头鸭、普通鸬鹚、红嘴鸥等。
绿头鸭,雁鸭类游禽代表,双爪具蹼,擅长游泳。
普通鸬鹚,鸬鹚类游禽代表,擅长游泳和潜水,捕鱼高手,旧时被渔民训练帮助捕鱼。不像其他游禽一样具有发达尾脂腺,因此需要晾晒羽毛。
红嘴鸥,鸥类游禽代表,双脚为凹蹼足,擅长游泳捕鱼,云南滇池每年冬季的明星,被人误称为“海鸥”。
涉禽一般包括各种鸻鹬类(部分鸻形目)、鹤类(鹤形目)、鹭类(部分鹈形目)等,这些鸟类通常喙长、颈长、腿长(腿和趾长),喜欢在水边和浅水活动,但趾间的蹼一般退化,不擅长游泳(个别涉禽除外)。代表物种勺嘴鹬、丹顶鹤、大白鹭。
勺嘴鹬,鸻鹬类涉禽代表,全球极危物种,具有勺子一样的扁平嘴巴,常在潮间带滩涂上觅食,把“勺子”伸进泥土中左右扫动滤食昆虫幼虫等。
丹顶鹤,鹤类涉禽代表,全球濒危物种,具有修长而优雅的身体,通常在湿地、滩涂或稻田活动,求偶时跳独特的“鹤舞”。
大白鹭,鹭类涉禽代表,身材修长,常在浅水地带捕鱼、虾蟹、蛙类等水生生物,长长的喙能够直接刺穿鱼类。
攀禽一般包括各种啄木鸟(鴷形目)、杜鹃(鹃形目)、翠鸟(佛法僧目)、雨燕(夜鹰目)、鹦鹉(鹦鹉目)等。这些鸟类大多适应攀援生活,因而脚趾发生各种变化,例如对趾足(啄木鸟)、并趾足(翠鸟)、前趾足(雨燕)等。代表物种大斑啄木鸟、普通翠鸟、楼燕等。
大斑啄木鸟,啄木鸟攀禽代表,脚趾短而有力,特化为特殊的对趾足,适应在树干上攀爬,同时尾羽羽轴坚硬,可以作为第三支撑点支撑身体。
普通翠鸟,翠鸟类攀禽代表,脚趾第三地上趾大部分并联,与第二趾仅基部并连,特化为独特的并趾足,适应于树枝停歇。
楼燕,雨燕类攀禽代表,4个脚趾均向前特化为特殊的前趾型,只能停栖或抓持在岩崖间。翅膀尖而长,适应快速飞行生活。
猛禽一般包括鹰(鹰形目)、隼(隼形目),猫头鹰(鸮形目)所有种,这些鸟类具有钩状的喙和锋利的勾爪,性情凶猛,擅长飞行,通常以其他动物为食。代表物种金雕、红隼、红角鸮。
金雕,鹰类猛禽代表,一种性情凶猛的顶级捕食者,嘴爪均极其强健锋利,不仅捕食斑头雁、蓑羽鹤等大中型鸟类,还捕食岩羊、藏原羚等食草动物,甚至还会捕食赤狐(如上图)、狼、豺等食肉动物。
红隼,隼类猛禽代表,红隼翅膀尖而狭长,飞行迅捷,适应空中捕食,主要捕食对象为昆虫、小型鸟类、小型鼠类等。
红角鸮,猫头鹰类猛禽代表,红角鸮是一种夜行性猛禽,具有发达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出色的拟态可以让其与停歇的树干融为一体,适应夜间偷袭式捕食。
鸣禽一般是指雀形目所有鸟类,这些鸟类具有发达而复杂的鸣管结构,鸣声多婉转悦耳。鸣禽是鸟类中最近化的类群,多样性极高,种类甚至超过世界鸟类种数的一半。同时鸣禽多善于筑巢,雏鸟多为晚成鸟,具有复杂的繁殖行为。代表物种乌鸫、黄腰柳莺等。
乌鸫,鸟类歌唱大师,具有发达的鸣管系统,鸣声婉转多变,曲目众多,被称为“百舌鸟”。
黄腰柳莺,体长仅10cm,小小的身体内蕴含极为复杂的鸣管系统,鸣声洪亮有力、婉转动听,是中国最小的鸣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