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种,即能被人适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颜色的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也同食用香精一样,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
食品色素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给食品添加人工色素来改善食品的外观。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食物中添加色素,但第一种人工食品色素是在1856年由煤焦油制成的。 如今,食用色素是由石油制成的。多年来,已经开发出数百种人工食品色素,但其中大部分后来被发现有毒。只有少数人工色素仍在食品中使用。
食品制造商通常更喜欢人造食品色素,而不是天然食品色素,如β-胡萝卜素和甜菜提取物,因为它们能产生更鲜艳的颜色。然而,关于人工食品色素的安全性,却存在不少争议。目前在食品中使用的所有人工色素都经过了动物实验中的毒性测试。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监管机构已经得出结论,这些色素不会对健康构成重大风险。 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个结论。有趣的是,一些食用色素在一个国家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却被禁止食用,这使得评估它们的安全性变得极为混乱。
天然食用色素有哪些
天然色素多由天然呈色的植物制取。这些呈色的植物组分,皮、壳、叶、渣等往往以此作综合利用。也有由动物制取的,如紫胶色素(胭脂虫色素),还有由微生物制取的,如红曲色素。制取方法除焦糖色系以糖类物质在高温下加热焦化而得外,多以水或相关溶液抽提,再进一步精制,浓缩干燥而成。也有将呈色植物组分经干燥,粉碎直接应用的。还有通过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方法来制取的。有以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取在化学结构上与天然完全相同的色素如β-胡萝卜素,其安全性比一般合成色素为强。
由动、植物组织以及矿物中提取的微生物色素、植物性色素及矿物性色素等天然色素,其中可供食用者称为天然食用色素。广泛用于药品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有虫胶色素、红花黄色素、甜菜红、辣椒红素、红曲米、姜黄、β-胡萝卜素、叶绿酸铜钠盐、酱色等。
食用色素怎么用
1、使用
称取所需的粉状色素于容器中,加入少量温水(35℃--50℃)调浆,然后加入剩余水(常温)调成所要色泽浓度。建议使用前将溶液过滤,防止因不溶物在食品上留下色斑、色点。溶液宜现用现配,若储存应避免阳光直射。容器质地为搪瓷、玻璃、不锈钢。溶解水最好为蒸馏水,其他水质应作小试测试水质是否合适。
色素在食品中的适用范围和用量应符合国家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在化妆品及医药等其他方面的使用参考有关规定。因干品色素易吸潮,导致质量降低,使用剩余的干品应保持密封贮存。
2、食品的着色法
(1)基料着色法:将色素溶解后,加入到所需着色的软态或液态食品中,搅拌均匀。
(2)表面着色法:将色素溶解后,用涂刷方法是食品着色。
(3)浸渍着色法:色素溶解后,将食品浸渍到该溶液中进行着色(有时需加热)。
3、色素的调配使用
若需其他色调的颜色,可用五个单色任意调配。拼色原理采用减色法,即用红、黄、蓝为三元色混配出现黑色。三元色可以是柠檬黄、亮蓝、苋菜红。 不同的颜色可通过两拼、三拼甚至四拼得到。
4、食品色素的应用性能及色牢度
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食用色素应用牢度的检测方法及标准,以上数据仅供参考。色素的使用范围及用量按照国家GB2760标准执行。
食用色素对人体有危害吗
天然食用色素是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出的,一般比较安全,但合成食用色素属煤焦油系染料化合物,有的在人体内可形成致癌物质如β-萘胺之类,存在安全性问题,故各国都加以严格限制。主要的合成色素多属偶氮色素,通过重氮化、偶合、盐析、精制而得。研究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
许多食用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物有毒外,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混入砷和铅。过去用于人造奶油着色的奶油黄,早已被证实可以导致人和动物患上肝癌,而其它种类的合成色素如橙黄能导致皮下肉瘤、肝癌、肠癌和恶性淋巴癌等。
合成食用色素是具有毒性的,包括一般毒性、致泻性和致癌性。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特别是偶氮化合物类合成色素的致癌作用更明显。偶氮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可形成两种芳香胺化合物,芳香胺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动后与靶细胞作用可能会引起癌变。
因此,不光食品生产商家要注意减少合成食用色素的添加,消费者更要擦亮眼睛,尽量选择添加天然色素的食品,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体内器官功能比较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化学物质敏感。同时,由于孩子的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都不够健全,食用合成色素会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