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什么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
抗生素药有哪些
作为抗菌剂使用的抗生素类药有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
头孢菌素
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全合成抗生素)
既不是微生物分泌物又不是其类似物的人工全合成抗生素类药有:
喹诺酮
磺胺类药物
在不严格的情况下,有时候会把这两类抗菌剂并称为“抗生素”。
常见药物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妥布霉素、巴龙霉素、美罗培南;
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丙烯、头孢克洛、头孢尼西钠、头孢克肟、头孢妥仑(匹戊头孢)、塞肟唑头孢、拉氧头孢钠、头孢米诺、头孢克肟、硫酸头孢匹罗;
替考拉宁,又名太古霉素,地红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醋竹桃霉素;
氨曲南针剂,阿莫西林、双氯西林、美洛西林;
多黏菌素B;
去甲金霉素(地美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四环素;
磷霉素、夫西地酸、呋喃唑酮(痢特灵)、甲硝唑、莫匹罗星、呋喃妥因、利福平、替利霉素;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
柳氮磺吡啶等。
社区医院使用的抗生素一般以头孢类为主,其次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后是喹诺酮类,这些都是比较安全、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常见。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个体体质、药物本身、药物中有杂质,也可能是药物的代谢产物所以引起的。过敏类型主要包括:①过敏性休克;②溶血性贫血;③血清病、药物热;④未分型的过敏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固定性红斑、重症红斑等,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及林可霉素等。
2、毒性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毒性反应能够导致机体功能或者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机体生理和功能改变,常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过长有关系,特别是化疗指数低的药物,安全范围小,容易导致毒性反应。主要包括:①神经系统毒性反应;②耳毒性、肾毒性;③肝脏毒性;④血液系统方面毒性;⑤免疫系统毒性;⑥其次还有胃肠道毒性、心脏毒性反应等,导致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心肌损害等。
3、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发生在少数患者中,常常与遗传因素有关系。由于先天遗传导致的对某些药物异常的敏感,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大多是机体缺乏某种酶引起,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所致。如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 进入红细胞内,能够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的血红蛋白;而对于该酶系统正常的患者服药后不会产生此类反应。
4、二重感染
大剂量或者长期应用抗生素,特别是应用广谱抗生素,当敏感菌被杀灭或者被抑制,其他不敏感菌借机会大量生长繁殖。引起新感染的细菌可以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无害的寄生菌,由于菌群改变,其他能抑制该菌生长的无害菌为药物所抑杀后转变为致病性菌,或者也可以是原发感染菌的耐药菌株。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较易发生的二重感染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霉菌性肠炎、口腔霉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等导致二重感染。
滥用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
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药物经口腔入胃、经肠道吸收入血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中,而只有到达病灶部位的药物才对病原菌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其它组织中的药物不但没有起到杀菌的作用,反而代谢产物要经肝肾排出体外,对肝肾等脏器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如氯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都需要在肝内代谢。
此外,许多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可引起变态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从轻微皮疹、发热到造血系统抑制等,甚至也会损害神经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最后,抗生素的滥用也有可能引起菌群的失调、延误疾病的治疗。由于受到抗生素的影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严重的菌群失调可以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其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大量杀灭,而不敏感的细菌,如金葡菌、白色念珠菌等则乘机繁殖,引起假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性肺炎等,也就是临床上所谓的二重感染,进而给疾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声明:以上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