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钿子
钿子,读作diàn zi,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嵌有金花,点翠,宝石,以及多种名贵珠宝。分两种, 一种为实用钿,用来固定头发,无各种珠宝,一种为装饰钿,镶嵌各种珠宝,具有装饰性。
钿子是满族妇女常用的头饰,清朝入关以前是游牧民族,服装不那么华丽,妇女留的是高发髻,常用钿子来收拢脑后的头发,像帽子一样,但是戴在脑后,不是头顶,因为钿子上面点缀着头饰,所以底座要很大,盖住整个后脑勺。
钿子的口沿一般围成一个帽沿的形状,不过这个口沿,不是对着头顶正上方扣上的,而是扣在稍向脑后的位置。 戴钿子的时候,真人的头发一般要梳到脑后,就是这个原因。在这种位置下,钿子的正面盖在头顶,钿子的背面则在脑后。
钿子的种类有哪些
钿子是清代后妃戴用的冠帽,按功能分凤钿和花钿,吉服戴凤钿,常服戴花钿。凤钿主要用于吉庆场合,如上元、端午等传统节日御彩服时。钿子就其形状可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钿子头的梳妆方法
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
钿子头适合什么场合
随着满族妇女发式的不断复杂化,其头式也逐渐的多了起来。钿子头发式便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钿子头”。
清朝后妃日常梳的发型是团头,很简陋,就是把头发团成一团盘在头顶上,但比较正式的场合就需要梳钿子头、戴朝冠。清初时期,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钿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