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包括哪些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药方,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辨证分析,定为某种病症,最后根据病症提出治法与药方。《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综合论述传染病、流行病理论与治疗规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伤寒论》在大量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病候表现、治疗过程与癒后等等之共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而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学说,即将当时几乎年年常发的许多热性病,按其发病初期、中期、末期不一样的临床表现,以及不一样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为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即历代所称的“辨伤寒六经病”,由此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有的学者视六经病为六个征候群以帮助学者学习理解。
《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
1、《伤寒杂病论》的养生启示:张仲景通过观察总结出了几种体质特征,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身疼腰痛等。
少阳病——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嘿嘿不欲食等。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不同人的体质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张仲景把其分为:
“尊容人”,养尊处优、易疲劳、出虚汗、身体肥胖。
“失精家”,身体消瘦,睡眠浅,易头晕目眩,脾胃功能欠佳。
“梅核气”,妇女精神紧张容易感到咽部不适,现代叫癔球症。
“喜悲伤欲哭的癔病”,精神受刺激以后的癔病。
体质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医治疗的“因人而异”原则,强调养生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3、如何了解自己的体质特征:
整体而言:寒、热、虚、实。
病理而言:气、血、痰、火、湿、食。
常见药物养生经方:
寒——附子理中丸
寒性体质可用,常见症状冬天畏寒手脚凉、腹痛拉肚子。
热——黄连上清丸
热性体质可用,常见症状脸上痤疮、鼻血、小便黄。如出现腹痛腹泻不要再用,可改试半夏和胃颗粒和六神丸。
虚——归脾丸、补脾益肠丸
如是身虚气短,疲乏无力可用归脾丸。如是慢性腹泻,面无血色可用补脾益肠丸。
实——麻仁丸、三黄片
便秘不严重者可用麻仁丸,中成药麻仁丸可长期使用;便秘严重者伴有腹痛用三黄片,三黄片不可长期使用。
气滞——逍遥丸、气滞胃痛颗粒
压力较大、紧张烦闷、食欲不振可用逍遥丸;胃痛胃胀可用气滞胃痛颗粒。
血淤——桂枝茯苓胶囊、血府逐瘀口服液
女性月经不调、失眠用桂枝茯苓胶囊;月经失调、乳房胀痛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痰湿——藿香正气液
喉咙不舒服,咽不下去,咳不出来,可用藿香正气液或胶囊,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