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现已聚居了壮、汉、瑶、苗、回、满、侗、水、仫佬等民族,史称“百越之地”,由于民族的丰富多样,也赋予了南宁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造就了南宁文化今天的炫彩。如特色的民俗风情壮族三月三;表演细腻的邕剧;浓厚馥郁横县大粽等,下面本文的maigoo编辑盘点南宁的传统习俗、生活文化、民间文学、曲艺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了解“百越之地”文化的魅力。
南宁近郊农村普遍使用平话和壮语,核心城区内汉族使用粤语。中心城区贸易及社会交往的汉语以普通话(常称南普)和粤语为主。虽然说在南宁的方言主要分几大类,但同一种方言在不同区域又有不同的口音,可谓是“五里不同音”。
短语/俗语(此处举例为南宁粤语):一野一马上,恨不得;恁一很土;洗一(运动等)水平差,很弱;七一神经病;劲一某人厉害;搏懵一占便宜;倾猪头一谈生意;为食鬼一贪吃鬼、嘴馋的人;细鬼一小朋友等。
南宁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但以壮族居多,除了中华民族普遍的传统节日以外,南宁特有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也有很多。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特色鲜明,斑斓多姿,展现了邕城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如:二月的春社节;三月三国际民歌节;四月糍粑节、牛魂节;六月初六的新节;十月初十的寒食节;十二月二十三的王节等。
南宁结婚习俗:男女双方均设筵席迎宾客、安床、做庚谱对联、梳头、撒米、撑红伞、找婚鞋、吃面留面等。
南宁传统结婚流程:过文定、过大礼、接亲、宴请宾客、洞房、三日回门。
南宁菜属于桂菜的桂东南菜派系,口味讲究鲜嫩滑爽,用料取材广泛,河鲜山珍、动物植物,皆能做菜上桌。南宁的餐饮都如城市性情般,呈开放包容之势且湘菜、川菜、粤菜等特色菜,均能在南宁找到市场,甚至西餐以及各外国菜也能在南立稳脚跟。
南宁名吃:南宁柠檬鸭、横县鱼生、灵马鲶鱼、良庆脆皮扣肉、南宁烧鸭等。【MORE+】
过去,在南宁乡间有一些禁忌的习俗。比如正月初一不得扫地,以免把新一年的财气扫掉;不得动刀杀生;不得讲不吉利的话;不得吵架骂人。而壮族家庭一般都在中间堂屋里的中壁上设立祖先的神位,逢年过节必具酒肉祭祀。行祭前,不得吃用祭品。这些,今天只能当成历史文化资料存案了。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不良的禁忌现已逐渐消失。
邕剧是广西汉族地方戏曲之一。邕剧属皮黄声腔系统,声腔导源于湖南,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其唱腔绝大多数以皮黄声腔(南北路)为主,安庆调、七句半(罗罗腔)、补缸调及地方小调为辅。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其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ORE+】
宾阳丝弦戏又称“宾州戏”、“司弦戏”,含唱腔、伴奏曲牌、锣鼓点三部份。是优秀民间地方戏曲艺术,她融纳了多种兄弟剧种的唱腔曲目,小调杂曲与各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且能与自己的唱腔曲目并存发展,又不失本地丝弦戏的特色,这在广西实为绝无仅有。2008年被列入广西第二批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鸟衣》故事是流传于横县校椅一带的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富有幻想性的神话色彩,流传久远。故事要叙述了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是极具百越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说故事之一,是百越先民智慧发展的产物,广泛记录了人类在远古以来生息繁衔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民族习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表达了人们的艰苦与欢乐、理想与愿望。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ORE+】
南宁别称“五象城”,因五象岭而得名,五象岭的五个山头貌似五头大象,从西到东依次排列。 五象传说起源于古代南宁人民驯象、养象时期,最迟于明代就已产生。五象传说蕴含了旧时南宁驯象、以象耕田及治理水患等丰富的历史信息,折射了南宁人民与自然的抗争史,表达了南宁人民对善与美的追求,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以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心愿,这种历史情感今天仍是人民群众最朴实,也是最本真的情感,具有教化意义。
横县大粽的由来,以远古先民的年粽文化理念而论,其名称、形状、材料都起源于生殖崇拜。其具有恭贺、拜年、商贸、礼赠、敬祖供神等功用,是美好、吉祥、欢乐、喜庆的象征。横县大粽制作考究、选料精细、体大丰腴、色泽光亮、口味独具“浓厚馥郁、醇正平和、滋润柔软、鲜美爽口、回味无穷”之特色且寓意好,而一直以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2010年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罗人制作毛笔技艺精湛,选料精良,工夫精细,制作出来的毛笔不易脱毛,笔毛整齐、吸水、吸墨性能好,书写流利,深受广大客商客户的青睐和欢迎。2012年,宾阳县大罗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于广西中南部的武鸣县境。自汉代就有“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明清时期,壮族受民间道教真武信仰影响,由“三月三”祀真武迎神赛会逐渐形成具有壮族特色的祭祖先、祀玄天、拜龙母、会男女的盛大节庆。壮族“三月三”的主要习俗有:在祖神庙里摆祭坛,用彩轿抬出祖神,师公跳舞开路,巡游各村寨,驱邪祈福;对歌等活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独有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宾阳炮龙节的主要习俗表演活动有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炮龙定于当晚七时在庙宇或社稷之处开光,由会首(或师人)咬破公鸡之冠,以鸡冠之血点亮开光龙眼后,方可万炮齐鸣,龙亦方可腾跃而起。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ORE+】
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因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容易学习及掌握使用,为此特别适合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推广使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马山县东部地区和上林县交界地带,群众叫做“欢哈”(汉译意为“合声”),壮族三声部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主要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交往娱乐、恋爱、婚丧和娱神等过程中,其中用于婚嫁、丧葬、娱神等仪式尤为庄重,被称作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它的发现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武鸣县是壮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壮语”以“武鸣壮话”为标准音,素有“壮乡”“歌海”之称。武鸣壮族山歌“壮语”称做“欢”,至今已流传有近千年历史。武鸣壮族山歌调式可分为宫、商、徵、羽调式。按区域划分主要有东、西、南、北、中五部区歌种。2012年,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宁市的传统建筑有着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由于移民、经贸、交流多种因素影响,南宁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景象,也在建筑形态划分上有明显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传统建筑形态:依山而建的壮族干阑建筑;建于平地的中原厅井式院落;商住一体的岭南骑楼。步入21世纪之后,南宁市正式提出创建“中国绿城”的城市形象目标。在结合符合当代技术水平的结构、工艺、材料、及建造手段等条件下,南宁市不断探索设计适应南宁地域气候的绿色建筑。
南宁市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宗教,成立有南宁市佛教协会、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南宁市天主教爱国会、南宁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南宁市基督教协会5个市级爱国宗教团体。其中青秀山观音禅寺、水月庵、泰国园等寺庙为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新华街的清真寺为著名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望州路天主教主教府、天主教修女院、康乐路天主堂为著名的天主教活动场所;马内利礼拜堂、中山路教堂、共和路教堂等为著名的基督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