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1、太阳辐射弱,降水多,蒸发量少。
2、地势低洼,有利于水流汇集。
3、冻土广遍,不利于水流下渗。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永久性浅海水域;海草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潮间带森林湿地;咸水、碱水泻湖;海滨岩溶洞穴水系。
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的河流;时令河;湖泊;时令湖;盐湖;时令盐湖;内陆盐沼;时令碱、咸水盐沼;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泛滥地;草本泥炭地;高山湿地;苔原湿地;灌丛湿地;淡水森林沼泽;森林泥炭地;淡水泉及绿洲;地热湿地;内陆岩溶洞穴水系。
1、水产池塘:例如鱼、虾养殖池塘。
2、水塘:包括农用池塘、储水池塘,一般面积小于8公顷。
3、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4、农用泛洪湿地:季节性泛滥的农用地,包括集约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5、盐田:晒盐池、采盐场等。
6、蓄水区:水库、拦河坝、堤坝形成的一般大于8公顷的储水区。
7、采掘区:积水取土坑、采矿地。
8、废水处理场所:污水场、处理池、氧化池等。
9、运河、排水渠:输水渠系。
10、地下输水系统:人工管护的岩溶洞穴水系等。
我国沼泽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
我国的湖泊湿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蒙新高原地区湖泊;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
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2个省(区、市)。近海与海岸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
属于人工湿地,主要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广东等。
1、花叶芦竹:又名斑叶芦竹,禾本科芦竹属植物;叶层具有美丽的条纹,富于变化;初春乳白色间碧绿色,仲春至夏秋金黄色间碧绿色;植株高1.5米左右。宜在湿地或浅水中栽培。用分株法繁殖。
2、花叶水葱:花叶水葱水葱的变种,茎杆黄绿相间,非常独特,美丽;此水葱更具观赏价值;对土壤、气候的适应性很强;可分株繁殖。
3、花叶香蒲: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草本,株高100-120厘米,叶剑状、直立、墨绿、花黄色,花期5-6年;喜生于浅水中;特点:花美,剑状叶更美,是水生花卉中的娇子。
4、黄菖蒲:株高50-80厘米,叶基生,剑状条形,无柄,绿色;稍耐寒,华东地区可露地越冬;可栽于浅水中,或作湿地植物,是水景园中主要的观叶植物。
5、再力花:大型直立性水生植物,株高1-2米,地下根茎发达,根出叶;叶长卵形,先端突出;叶柄极长,夏至秋季开花,小花紫色,苞片状形飞鸟,甚优美;适于水池湿地种植美化;原产北美洲、墨西哥;为珍贵水生花卉。
1、苔藓植物(葫芦藓、地签、金发藓等)
2、蕨类植物(铁线蕨、满江红、乌毛蕨等)
3、裸子植物(湿地松、水松、水杉等)
4、被子植物(水柳、川藻、三白草等)
1、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所以它在净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美人蕉: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全株绿色无毛,被蜡质白粉;具块状根茎,地上枝丛生,单叶互生;具鞘状的叶柄,叶片卵状长圆形;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霜冻,生育适温25-30℃,喜阳光充足土地肥沃,在原产地无休眠性,周年生长开花。
3、旱伞草:又名水竹、风车草等,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其茎杆挺直细长的叶状总苞片簇生于茎杆,呈辐射状,姿态潇洒飘逸,旱伞草性喜温暖、阴湿及通风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保水强的肥沃的土壤最适宜。
湿地中湿生植物种类繁多,如湿生鸢尾类及石菖蒲、海芋、芋类、水八角、水虎尾、芦竹、荻类、稻、野生稻、睡菜、苔草类、慈姑、莎草类、毛莨类等。
挺水植物株形高大,直立挺拔,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挺水型植物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发育上部挺出水面。挺水型植物如莲(荷花)、千屈菜、菖蒲、水葱、藤草类、香蒲、芦苇等。
浮叶型植物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而它们的体内通常储藏有大量的气体,使叶片或植株能平衡地漂浮于水面上。浮叶型植物如王莲类、睡莲类、萍蓬草类、芡实、苔菜类等。
漂浮型植物根不生于泥中,植株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流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漂浮型植物如浮萍、满江红、燃鳖、大漂、槐叶萍、风眼莲、水蕨等。
沉水型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体之中,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利于在水中空气极度缺乏的环境种进行气体交换;叶多为狭长或丝状,植株的各部分均能吸收水中的养分,在水下弱光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
湿地植物除了直接给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材、观赏花卉等,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减少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植物生物多样性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
湿地植物作为湿地系统的主要组分之一,其净化机理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1、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
2、输送氧气到根区,提供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反应对氧的需求;
3、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能力。
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
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效应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湿地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
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把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重要的生态系统,从加强整体保护的角度做出规定,规范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各个部门形成合力,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
对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模式、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等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整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促使大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人类不合理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这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的生态环境。
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这一类污染造成了水体营养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坏,导致成千上万的水生物及鸟类的死亡。
这一类经济活动会直接地减少湿地面积。比如我国洞庭湖。当今地洞庭湖面积与几百年前的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类工程虽说大大地对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也对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却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河流截弯取直工程,就破坏了一些湖泊。
湿地恢复的过程就是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失的威胁因素,从而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通常自然恢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稳定的能够获取的水源、最大限度地接近湿地动植物种源地被动恢复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以及恢复的湿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一致。
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涉及到自然干预,即人类直接控制湿地恢复的过程,以恢复、新建或改进湿地生态系统当一个湿地严重退化,或者只有通过湿地建造和最大程度的改进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人工促进恢复方法是一个最佳的恢复模式人工促进恢复方法的设计、监督、建设和花费都是可观的。
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一般大部分湿地公园都不需要门票,完全可以免费进入,很少会有出现收费的情况。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