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中药名,为植物黑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常用于外感表证,热病烦闷。注意,脾胃虚弱,又易作恶心者慎用。
淡豆豉,中药名,为植物黑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加工而成。
据《中国药典》1990年版规定,淡豆豉的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据maigoo小编了解到,大豆的品种很多,从种皮颜色上可以分为黄豆,黑豆等等。
而古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造淡豉法,用黑豆二、三斗......”。
清·张璐《本草逢源》云,“淡豆豉,用黑豆淘净......”。
可见古代炮制淡豆豉是以黑大豆为原料,而不是泛指大豆。
另外,《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也标明,使用豆科植物黑大豆黑色种子为宜。
淡豆豉也叫香豉、淡豉、杜豆豉。
淡豆豉:呈扁椭圆形,表面黑色略皱缩,上附有黄灰色膜状物,皮松脆,偶有脱落,种仁棕黄色,质坚。气香,味微甜。
炒豆豉:形如淡豆豉,表面有焦斑气微香。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外感表证:淡豆豉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
热病烦闷: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
适用于医诊为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等属于外感表证者,传染性红斑症(第五疾病)、手足及口病、回归热等属于邪热郁胸者。
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淡豆豉葱白水的功效:发汗、解表,止嗽。适用于外感病初起,邪在卫分者,症见恶寒发热(或微恶风寒);头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数,或鼻塞、咳嗽等。
淡豆豉葱白做法:淡豆豉20克,葱白10根,水适量。葱白切段,与淡豆豉入锅,加水煮开后饮用。详细>>
淡豆豉副作用很小,买购网健康编辑提醒你注意,脾胃虚弱,又易作恶心者慎用;乳少的人不宜服用;寒邪入里,直入三阴经者禁用。
内服:水煎服,6-12g。
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恼,烦热不眠: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
《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
《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取黑大豆洗净。另取桑叶、青蒿加水煎煮,滤过,将煎汁拌入净大豆中,待汤液被吸尽后,置蒸制容器内蒸透取出稍凉置容器内,用煎过汁的桑叶、青蒿渣覆盖,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闷至发酵,长满黄衣时,取出,去药渣,加适量水搅拌,捞出,置容器内,保持温度50-60℃,闷15-20天,充分发酵,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略蒸,干燥。
淡豆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炒豆豉:取净豆豉,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