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废水
核废水,一般是指核电站排出的废水。核电站废水主要包括主设备和辅助设备排空水、反应堆排放水、第二回路废水、清洗废液、离子交换装置再生废水和专用洗涤水等,主要为中低放射性废水。
核污水主要成分
核污水主要成分有锶-89、锶-90、铯-137、碘-131、碳-14、钚-239和放射性氚等,即使是“过滤”处理后的核污水,也含有氚、碳14、钴60、锶90等难以彻底去除的放射性物质残留。
1、氚
极微量的氚对人体影响较小,但氚的氧化物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肺脏组织和无损伤的皮肤所吸收,产生内照射,会对遗传、生殖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伤害。
2、铯
铯-137具有较强的放射性、挥发性以及活性,环境中的铯-137进入人体后容易滞留在全身软组织,尤其是肌肉中,摄入量过大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3、碘
放射性碘污染中131碘属于高毒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容易在甲状腺中积累,损伤甲状腺细胞,当损伤持续发生时,人体会发生低甲状腺素血症,严重的甚至导致癌变。另外,未成年人由于甲状腺代谢比较旺盛,受到的伤害相对比较严重。
4、锶
锶具有很高的毒性,当大剂量的放射性锶进入体内时,会引起机体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因为锶与钙的化学性质相似,作为典型的亲骨性元素,容易影响骨骼和牙齿的钙化过程,导致畸变、癌变等,危害骨骼健康。
5、钴
钴-60正因为具有极强的辐射性,它能导致人体脱发,会严重损害人体血液内的细胞组织,造成白血球减少,引起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性障碍贫血症,严重的会使人患上白血病(血癌),甚至死亡。
6、碳
碳-14作为“人类集体辐射剂量的主要贡献者”,过量的碳-14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破坏掉人体的DNA,从而诱使发生癌变。
核废水排入大海的危害
1、对生态的危害
核废水一旦排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核废水入海之后,直接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造成放射性污染,间接会导致海洋生物的基因突变,产生无法预估的后果。
2、对人类的危害
容易致癌:放射性物质容易产生破坏细胞的物质,导致癌症出现。
导致基因突变:核辐射不仅会对受到辐射的这个人产生伤害,还会让后代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危害较大。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核辐射还会导致脂质过氧化以及透明质酸降低,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出现。
由于这些核素的半衰期都较长,可以达到数十年至数千年,它们会直接、间接对摄取到污水的生物造成伤害、并在食物链中进行累积,最终通过饮水、食品等进入人体,作用于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伤害及变异。
核污水以后海鲜能吃吗
当核污水排入大海后,海洋鱼类应该是最先受到伤害的,因为碳-14等同位素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同时停留在体内。如果人类捕食后食用,对健康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
处理过的核废水能喝吗
放射性废水经过处理后不能用于灌溉园林、补充景观河流,更不能用于人和动物饮用。废水处理过后即使达到饮用水标准,也是不能饮用的。
核污水如何处理
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将沉淀剂与废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发生共沉淀作用的方法。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等化合物大都是不溶性的,因而能在处理中被除去。化学处理的目的是使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转移并浓集到小体积的污泥中去,而使沉积后的废水剩余很少的放射性,从而能够达到排放标准。
2、吸附法
活性炭有很强吸附能力,去除率高,但活性炭再生效率低,处理水质很难达到回用要求,价格贵,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逐渐开发出有吸附能力的多种吸附剂材料。有相关研究表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壳聚糖树脂交联后,可重复使用多次,吸附容量没有明显降低。利用改性的海泡石治理重金属废水对 Co、Ag 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处理后废水中重金属含量显著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蒸发浓缩
蒸发浓缩法具有较高的浓缩因子和净化系数,多用于处理中、高水平放射性废水。蒸发法的工作原理是:将放射性废水送入蒸发装置,同时导入加热蒸汽将水蒸发成水蒸气,而放射性核素则留在水中。蒸发过程中形成的凝结水排放或回用,浓缩液则进一步进行固化处理。
4、膜分离技术
膜技术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比较高效、经济、可靠的方法。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物料无相变、低能耗等特点,膜技术受到了积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