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尤其是牛、羊和马。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者食用病畜的肉类而感染。
人得了炭疽病,部分患者能治好的。患者得炭疽病的预后与其就诊时间的早晚有直接关系。若不及时诊治,炭疽病死率较高。皮肤型炭疽的病死率一般为5%~11%,肺炭疽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肠炭疽的病死率为25%~75%。未经及时治疗的皮肤炭疽的病死率也可高达20%~25%,炭疽败血症病死率最高,可达80%~100%。
根据炭疽病进入人体的方式,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炭疽(肺炭疽)、消化道炭疽(肠炭疽)、炭疽杆菌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炭疽)以及败血型炭疽。不同的分型炭疽病的症状和死亡率不一样。
1、肺炭疽
肺炭疽是最易致命的类型,病发后,早期出现流感症状,如低热、身体乏力、肌无力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是感冒。其发病较急,短时间内可发病,伴呼吸窘迫、咳嗽及紫绀等症状。有高温高热症状出现,呼吸系统有影响,出现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
积极治疗后超出半数的患者可以存活;如果不给予治疗,仅有10%~15%的患者能够存活。
2、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是最为常见的炭疽,多见于面部、颈部病变。通常在炭疽入侵的皮肤处,出现原因不明像蚊虫叮咬一样的红斑、丘疹,然后皮损扩大变硬,出现小水疱,周围的皮肤出现难以消退的肿胀,皮损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
接触之后1~7天内就会引发感染,及时给予治疗,存活率可达100%,若不予治疗,则有20%的患者可能死亡。
3、消化道炭疽
轻症的消化道炭疽表现就如同一般的胃肠炎一样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常伴有发热。但严重的会出现急腹症样表现,排血水样便以及引起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的相关症状。
一般在接触之后1~7天会引发感染。通过合理治疗后60%的患者可以存活;如果不给予治疗,则超过半数会死亡。
4、中枢神经系统炭疽
即炭疽杆菌脑膜炎,多继发于伴有败血症的各型炭疽,偶有原发性患者。
5、败血型炭疽
大多继发于肺炭疽或肠炭疽,少数由皮肤炭疽引起。可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症状。
1、接触传播
这也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就是人类通过皮肤的触碰接触到了被炭疽杆菌感染的动物或者患者,或者接触到了藏匿有炭疽杆菌的动物皮毛、肉类等而被感染。
2、消化道传播
是人类进食了没有完全煮熟的携带炭疽杆菌的动物的肉,又或者是食用了已经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
3、呼吸道传播
是指人类吸入了炭疽杆菌。
因此,根据三种传播途径其实可以看出,炭疽病的传染人群主要是那些会和食草牲畜发生密切接触的人群,例如牧场工作人员、屠夫、售卖动物产品的人、兽医以及皮毛加工厂的工作人员。
一般治疗
患者应严密隔离,卧床休息,尤其是肺炭疽患者。严防其通过空气导致感染扩散,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进行彻底的消毒。应多饮水及给予流食或半流食,给予足量维生素B、C。
药物治疗
1、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2、病原治疗是关键。目前青霉素G尚未发现耐药菌株,仍是治疗炭疽的首选药物。氨基糖苷类、四环素与氯霉素亦有较好的疗效。
3、皮肤炭疽可以口服给药,其他型炭疽开始均须静脉点滴,病情控制后可口服给药。用药前应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及时按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皮肤型炭疽用青霉素肌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口服或静滴。恶性水肿型用青霉素静滴。
5、肺炭疽、重症肠炭疽与炭疽杆菌败血症,用青霉素静滴。并可加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静滴,疗程需2周以上。
6、抗炭疽血清用以中和血中游离毒素,有一定作用,后因抗生素的疗效很好而少用抗炭疽血清。对中毒症状较重的病人可以加用,应用前需先做过敏试验。
1、消灭传染源
消灭传染源即是及时灭杀发病牲畜,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其环境进行严格消毒;炭疽病患者必须严密隔离,同时对分泌物、排泄物彻底消毒,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需要医学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话即是严格检疫畜牧屠宰加工,对可疑污染物进行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炭疽病的易感人群是从事饲养、屠宰和皮毛加工的职业人员,遗憾的是这些工作人员往往对自身的劳动保护意识不够,工作环境条件有限,无法完全做到正确保护自己。此类人员应配套好口罩、手套,尽可能穿保护性更佳的工作服。确实存在高危因素的,可以考虑接种炭疽疫苗。
人用皮上划痕炭疽活疫苗系用炭疽弱毒(A16R)株生产,为50%甘泊芽胞悬液,每毫升含芽胞40亿,活存率在50%以上。每支安瓿装量为1ml或2ml。本疫苗主要用于炭疽的免疫预防。
接种对象:主要接种对象为牧民、兽医、屠宰牲畜人员,制革及皮毛加工人员,炭疽流行区的易感人群及参加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
免疫效果:疫苗接种后1周开始产生免疫力,2周可达到保护水平,半年后开始下降,约可维持1年,故对有感染危险者应每年接种1次。
接种反应:一般局部应有轻微红肿,划痕处可有轻度浸润,24~30小时达高峰,以后自行消退。若接种后有过度疲劳或过量饮酒,有时可能引起轻度发热或腋下淋巴结轻微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