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物权意识什么时候开始
宝宝的物权意识一般都出现在两岁到三岁之间,在这个期间,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宝宝在这个时候开始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并且表现在其他方面,不让任何人碰自己的东西,其实这并不是宝宝自私的行为,而是宝宝正常的发育阶段,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强迫指责宝宝,就容易导致宝宝假意分享,让宝宝没有安全感。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意识
1、肯定和尊重孩子的物权
当爸爸妈妈给孩子添置物品的时候,需要向孩子说明:“这是你的。”让他知道这个东西属于他,他有权决定要不要跟别人分享。当来家里做客的小朋友要玩宝宝的玩具时,要引导对方先得到宝宝的许可,并做到有借有还,不能随意当着宝宝的面将他的东西擅自做主送给他人,这样的行为会让宝宝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与重视。
2、不随意处置孩子的物品
在没有得到孩子许可的情况下,就随意丢弃或者挪动他们已经放置好的物件,往往会让他们感到不被尊重。有时候,在家长眼里不重要的东西,在小朋友心里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他们的发言权。如果宝宝的一些物品用处不大了(如穿小了的衣服、不玩的玩具等),家长在处理前尽可能地和孩子商量如何让这些物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如送给其他小朋友等。
家长的随意处置,常会打击到孩子存放物件的积极性,次数频繁了,就极有可能使孩子养成乱摆乱放、乱扔乱弃的生活习惯。
3、为孩子的物品设置专属的空间
如果家长能为孩子设置一个小空间(比如给他们安排个小柜子)来专门摆放他们的图书、玩具等就更好了。告诉孩子,这是他们的专属空间,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布置这个空间。通过这些来培养宝宝的物权观,让宝宝感觉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主人。
4、向宝宝灌输“借”、“还”的概念
告诉宝宝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但是可以“借用”。“借用”期间要承担保护好物品的责任,并且一定要“归还”。家长们可以在家里通过短时间的“借”、“还”练习来增强宝宝的这种意识。
比如说,当爸爸妈妈手里有好玩的东西,宝宝想要的时候,可以引导宝宝向爸爸妈妈借,并且告诉宝宝玩一会儿之后就要归还,在几分钟之后,再提醒宝宝“是不是该归还了?”
同样,你也可以向宝宝借、还物品。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可以帮助宝宝形成“借”、“还”的意识,培养宝宝的同理心,这样以后他想要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时,就会知道应该先征求其他小朋友的同意,并遵守约定。
5、带孩子多参与小伙伴们的交流互动
爸妈要多带宝宝外出见见世面,多与同龄小朋友交流、互动。接触的人多了,宝宝能慢慢从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从别的小朋友身上学习到物权的概念。而爸妈也可以借机给宝宝灌输思想,让他懂得去保护自己的玩具、捍卫自己的权利。
6、教会孩子懂得与他人协商
孩子年龄还小,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喜欢的东西不可以随意动用。父母应当告诉他们:“假如你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可以先跟爸爸妈妈讲,让我们看看可不可以。”这样的交流模式让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了协商的余地。
7、不愿分享时,引导孩子礼貌地拒绝
要是孩子不想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就要学会礼貌地拒绝,例如对对方说“对不起,这是我的玩具,我现在还不想让你和我一起玩,你先去玩别的可以吗”?在对方同意并走开时,要礼貌地说“谢谢你的体谅”。
尊重宝宝物权的好处
1、感受到家长的关爱
当子女的物权得到家长的尊重时,他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关爱,能够增强他们对家长、家庭的热爱。大人赠送给孩子的物品,将可能被孩子视为爱的象征而珍藏一生。例如,把妈妈当年为子女做的婴儿帽交给小朋友自己保管时,他必然会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家长最好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专门的存储箱)。
2、减少依赖性
当孩子的物权被尊重时,他们更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拥有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其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等都会得到加强,这能够降低他们对大人的依赖,更加独立自主。
3、锻炼独立能力
孩子在布置他自己的这个储物小空间的时候,在使用、保管他的物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他的管理、自理、劳动等多方面能力的过程。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教育不是被动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获得的。
4、家庭生活更愉悦
当逐渐培养起了孩子的这些好习惯,那家里就少了一个搞破坏的“小魔王”了,家里物件摆放更加有序,生活也变得愉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