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自然博弈
1、古代古代,人类面对寒冷的第一反应就是"守"。为抵御寒冷攻击,古人首先从最基本的吃、穿、住上下功夫。
穿:中国古代,贵族御寒多为"锦帽貂裘",寻常百姓还是穿棉衣居多。在棉花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之前,御寒多靠麻纸、楮皮纸做的纸衣,不但御寒、耐穿,而且价格便宜。
吃:食肉、饮酒以御寒,不仅仅是中国,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传统。
住:从茅草房、木屋到灌注灰浆、砌砖......将房屋建得厚实坚固,是古人抵御寒风低温的经验成果。
2、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开始反守为攻,通过供暖以抵御寒气入侵。最开始只是手脚等部位的局部供暖。
暖手炉、汤婆子
手炉又被称为暖手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宋代开始出现了汤婆子,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灌入热水,旋好盖子,再放入布袋中。
3、火墙、暖阁
不过总是取暖小物不离手,总是不方便,于是让整个房间热起来成了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一开始是火盆、炉子一类,一般是铜或铁制,外面一般有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接着出现更加高级的火墙:墙内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后包裹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使墙体升温。还有明清时期出现的“暖阁”,房屋地面下铺设烟道,打通到屋外连接火道,烧炭形成的暖气就通过烟道分流到房间各个角落,提升屋内温度,算是地暖的雏形。
二、近现代供暖成民生
建国后,中国借鉴前苏联的供暖模式,在秦岭淮河以北开始集中供暖。
集中供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供热站,通过管道输送暖水资源,直接对接居民家中的暖气设备实现区域内的集体供暖。相较个体煤炭供暖,集中供暖有效减少排放,安全性能也更高。
现代而被挡在分界线以外的南方人只能各显神通,多种采暖方式和设备齐上阵,在一众采暖神器中,明装暖气是很多人的首选,专业的采暖系统会带来和空调制热完全不同的舒适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