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管可以重复使用吗 采血管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知识百宝箱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采血管是一次性的医疗器械,是近⼏年应⽤于临床的检验采⾎新产品。由于其操作简便、⼲净安全、准确可靠,正为各医院普遍应⽤。但在临床使⽤过程中,时有各种问题发⽣,影响了标本的顺利采集。下⾯仅就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一起到文中来看看采血管可以重复使用吗以及采血管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相关介绍吧!

一、采血管可以重复使用吗

采血管不可以重复使用。

采血管指的就是一次性采血管,只能单次使用,随后要当做医疗废物进行特殊的处理。其次是现在的采血管均为负压采血管,在检验科采取血样之后,其负压状态遭到破坏,就不能够再当做采血管使用了。而且采血管内有一些抗凝或促凝的药剂,这些药剂也会随着血液的进入而消耗掉,再次采血时不能够起效。

二、采血管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1、溶血

原因:真空管的负压相对较⼤,采血初始,⾎液流⼊管底速度快,红细胞相互撞击可致破裂,临床偶见溶⾎。

措施:采集血标本时,倾斜双向采血针采血管侧针头,使其靠近采血管侧壁,血液沿管壁缓缓流下,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

2、漏血

原因:双向采血针采血管端乳胶护套松动或针头刺出乳胶护套,⾄使双向采血针密封不严。静脉穿刺时,血液沿双向采血针采血管端漏出。

措施:采血前检查并安紧乳胶护套,遇有针头刺出则重新套好针头,以保持其密闭性。

3、血液流入不畅

原因:穿刺针头贴于血管壁或采血管内⽆负压。

措施:在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的前提下,调节针头⽅向⾄血液流入采血管,若⽆效则更换采血管。

4、采血量不足或过量

原因:少数难免存在质量问题,采血管内负压不足或过高。

措施:将注射器针头自采血管胶塞处刺入,抽吸采⾎管内空⽓使之形成负压⾄采足血标本。原有血容量较少时也可直接更换采血管。或者是提前拨出穿刺针。

5、穿刺针头脱出

原因:机械牵拉所致,尤其是在多个采血管采血时。

措施:⼀次采血使⽤采血管较多时,注重有效固定;更换采血管时,动作幅度要小,以防针头脱出增加病⼈痛苦。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折叠轮椅】折叠轮椅可以上飞机吗 老人轮椅能上飞机吗
很多身体有障碍的朋友或者是行动不便需要用到轮椅的老人要坐飞机,却不知道折叠轮椅可不可以上飞机。折叠轮椅可以上飞机吗?主要乘坐轮椅的乘客,在购票时要提出申请,而携带轮椅的乘客必须办理托运服务。
轮椅 医疗器械 ★★★
8.8w+ 241
一次性采血管是无菌物品吗 一次性采血管的存放要求有哪些
经过灭菌处理的物品叫做无菌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及细菌芽孢。而无菌技术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那么一次性采血管是无菌物品吗以及一次性采血管的存放要求有哪些呢?一起到文中来看看吧!
四维彩超是检查什么 四维彩超几个月做是最佳时间
四维彩超是对胎儿进行超声检查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立体显示胎儿的颜色、面、各器官的发育情况,主要检查胎儿畸形情况,如唇裂、腭裂、骨骼发育异常、心血管畸形等。一般来说,怀孕24-28周是照四维彩超的最佳时间,由于孕妇个体差异,可以遵照医嘱选择合适时间检查。照四维彩超时医生是可以看到性别的,但是国家明确规定非医学目的不允许看胎儿性别。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了解一下四维彩超是检查什么吧。
一次性采血管采多少血 一次性采血管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医院采用采血针采血,一管的量大概在五毫升左右,不同颜色的采血管容量略有差异,大致为紫色的2ml、黄色绿色、红色的5ml。采血根据检查的项目和内容不同,采用的采血管的种类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每管的量在采血管设计的时候是有依据的,采血针采血是利用静脉负压进行抽血,当压力左右平衡抽血会自动停止,那么一次性采血管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一起到文中来看看吧!
医用医疗器械有哪些 一二三类医疗器械目录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可以将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且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且需要严控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且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控的医疗器械……下面,来看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