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防护怎么做
1、避免不必要的外出
疫情期间,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与家人共同学习疾病防治知识,关注家人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居家氛围。
2、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与家人共同进行棋牌等游戏,与亲属、朋友等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进行沟通交流,形成互相关爱的支持系统。
3、制定一个新的健康生活时间表
保持规律的作息,尝试每天在家中进行运动,如太极、八段锦等。
4、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若出现发烧等疑似症状,应冷静对待,到定点发热门诊寻求诊断和治疗。
5、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如果较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中,要有意识地调节,转换想法,调整行为。
6、保持健康的作息
保持健康睡眠节律,早睡早起,半夜不要看手机。保持健康饮食。即使不能出门,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7、坚持每天锻炼
探索适合的锻炼方式,如广播体操、垫上运动、街舞、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
8、保持课内课外学习
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有计划地学习。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完成家庭作业。
9、提高信息判断能力
不信谣、不传谣,不要仅看信息表面,而要根据信息发布方的公信力、信息的支持证据和逻辑做出鉴别判断,避免受谣言误导。
10、维护人际支持
通过远程方式与不能见面的家人、朋友、同学等保持积极联系,彼此表达关心。有情绪波动时可与亲友倾诉,可以为压力较大的亲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情感支持。
一线人员心理健康疏导
1、避免劳累过度
避免长时间工作,适当安排换班,脱离病房环境。
2、注意饮食
饮食清淡丰富,补充维生素C,保持自身的免疫力。
3、放松心情,适当锻炼
在休息时可以听一些轻音乐,做一些娱乐活动。每天练习深呼吸2~3次,呼气要缓而慢,因地制宜地做一些体育活动,如伸展肢体、做八段锦、太极拳等。
4、保持充足睡眠,调整情绪
尽量保证有效的睡眠时间,接受焦虑情绪,适度焦虑可以帮助提升应对能力并发挥潜能;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适度宣泄,比如哭一场、与信任的朋友或同事倾诉、分享。保持与家人的联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关心家人,感受和谐家庭氛围。
5、肯定自我价值
加强学习防护等相关专业知识,适度关注主流媒体对疫情的报道。接受自身和医学技术的限制,尊重客观现实,与同事共同做事,相互鼓励。积极地自我对话,肯定自己的付出、专业能力和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效能感。
睡眠不好怎么办
1、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卧室的环境应当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尽量不把闹钟放在床头,避免反复看闹钟影响入睡。
2、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同一时刻起床,避免边玩手机边睡觉、开灯睡觉、喝酒助眠、晚上不睡白天补觉等。
3、合理安排活动
规律进行体育锻炼,睡前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可以选择听舒缓音乐,结合适当的呼吸或肌肉放松训练。
4、积极投入工作
积极投入眼下的重要工作,哪怕是娱乐活动,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发现意义,看到力量与能量。
5、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拿不起、放不下,始终难于自我缓解,可以主动拨打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咨询等,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疫情心理恐慌怎么办
1、选择性获取信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学会从正确的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
2、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通过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内用5分钟关注疫情相关信息,其他时间安排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相关信息的同时获得正常休息。
3、纳自己的情绪。应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情绪变化,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因疫情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应激障碍时,一般通过心理调适是可以缓解的。
4、调节负面情绪。在接纳情绪的同时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通过呼吸训练、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情绪。自我调适不能缓解的,可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5、生活作息规律。合理饮食,饮足量水,保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睡眠充足,提高肌体免疫力。
6、鼓励交流沟通。尽量用语音、视频等交流方式,通过加强与外界的联结,构建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彼此给予支持。
7、做感兴趣的事。把精力放到更有价值、更感兴趣的事情上去,寻找愉悦自己的方式和活动,比如读书、听音乐、运动、陪孩子玩耍、做功课、陪父母聊天等。
8、做好个人防护。意识到自己已经做了足够的防护。“足够就可以了”,避免强迫性的怀疑和检查。
9、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关注自己和家人的情绪状态,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正常生活,自己无法解决,应及时寻求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