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几月几日
蛰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具体时间时间取决于太阳到达345经度时的时间,可以具体到几分几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它标志着仲春季节的开始,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在农忙时意义重大,古人视之为春耕开始之日。
惊蛰节气的特点
1、气温回升快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2、病虫多发
“春雷响,万物长”,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民在春耕的时候,还要做好春季作物管理。因为温暖的气候条件,容易引起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所以要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3、雷响不断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惊蛰节气风俗
1、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
2、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3、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4、打小人
打小人也是惊蛰的习俗,以前大家相信一些不干净的东西,都是和昆虫一样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一开始大家是拿着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驱赶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后来就发展成木拖鞋拍打纸公仔,称为“打小人”。
5、吃烙饼
惊蛰还有一个习俗是吃烙饼,这只是山东的习俗,在惊蛰的时候人们用粮食烙饼,祈祷今年的粮食可以丰收。
惊蛰饮食风俗
1、烙煎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2、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3、鸡蛋
按广东传说,古时凶神之一的白虎会在惊蛰当天出来找吃的。为求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这是惊蛰祭白虎的由来。
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
4、芋头
惊蛰吃芋头,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头,中医认为惊蛰过后宜吃芋头,芋头有益于化痰去湿、健脾利湿,非常适合春季食用。
5、醪酒
惊蛰吃醪酒,惊蛰节气,在西北一些地方有吃醪酒的习俗,这是有益于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有助阳的作用。醪酒富含碳水化合物、多种氨基酸、脂肪、维生素、钙、铁、磷等,对活血通络、提神解疲有一定的功效。
6、窨糕
窨糕,原名印糕,江苏省一种传统式节气特色美食。窨糕嫩白绵软、美味可口、凉而不够硬,每一年从惊蛰至小暑供货近两月,小暑前销售市场上就沒有卖的了。
7、吃春笋
惊蛰后,气温显著转暖,体内湿气渐重,清淡的菜有健脾养胃和加速基础代谢的益处。春分后笋便会破茧而出,肉质地细嫩、美味可口可口。从健康养生的视角,多吃一些春笋、莴笋这些粗纤维蔬菜,对肠胃蠕动有非常好的实际效果。
8、梨子
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