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防败毒散是什么药
荆防败毒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摄生众妙方》卷八,为发表剂。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脉浮,及一切疮疡肿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
1、本方药理作用较为广泛,但最主要的还是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挟痰的表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腻,脉浮者为应用指征。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
2、本方因有败毒消肿作用,故又用于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而见风寒湿表证者。
3、现代临床用本方治疗感冒、流感有良效。也用于治疗皮肤病、腮腺炎、骨槽风、乳房肿块等疾病。
二、荆防败毒散的组成是什么
荆防败毒散方药组成为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
1、荆芥
荆芥性微温,具有辛温解表散风的功效,对于风寒、风热以及寒热不明显的患者,均可广泛使用。荆芥还可以起到透疹消疮的作用,对于疮疡、风疹、麻疹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到止痒的效果。此外,本品炒炭,性味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具有一定止血的作用,可以改善便血、产后出血、崩漏等症状。
2、羌活
中医认为羌活其性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首先羌活味辛、能散能行,可以解表,加上它的温通之性,可以治疗感冒的风寒表证。其次羌活味是温燥的,能够祛除湿气,加上解表的作用,合并为祛风胜湿,可以治疗上半身的风寒湿痹。羌活还有止痛的功效,外敷、内服效果都可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的挥发油有明显的解热和镇痛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独活
中医认为独活其性辛、苦、温,归肝、肾、膀胱经,能祛风湿、解表、通痹止痛,祛除人体寒湿、风湿,自然对骨关节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甚至还可缓解部分少阴经的伏风头痛、独活归肾、膀胱经。因此肾阴虚患者使用时要多加注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有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4、柴胡
柴胡归肝经,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对于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情志抑郁、乳房胀痛等病症有一定的调理效果。柴胡性微寒,还可以起到退热的作用,能够缓解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导致的发热。另外,柴胡有补阳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虚、脏器脱垂等病症。药理研究表明,柴胡有镇静、镇痛的作用,还能够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
5、前胡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有降气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疗因痰热壅闭于肺、肺失宣降引起的咳黄痰、痰多黏稠、发热口渴、呼吸急促等症状,能够帮助清除肺内的火气、减轻肺气上逆、降低火气,还可以辅助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前胡还有散风清热的作用,适合外感风热的患者服用,能够帮助疏散风热,减轻头痛、烦躁、失眠等症状。
6、枳壳
中医认为枳壳其味苦,归脾、胃经,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枳壳实际上就是橙子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实,它的性味归经和枳实相似,但是作用相对于缓和,因为它可以理气宽中、行气消胀,就可以用于胸胁气滞、胁满胀痛、食物消化不良、胀气下垂的治疗。枳壳在食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健脾消食,可缓解胀满不适的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可以调节胃肠运动,对肠道平滑肌有兴奋的作用。
7、茯苓
茯苓性平,归脾经,泡水喝可以起到健脾的作用,对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等病症有一定的调理效果。其次,茯苓归心经,还具有宁心的功效,能够缓解惊悸失眠、心神不安等病症,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此外,茯苓泡水喝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以缓解水肿尿少、小便不利等症状。
8、桔梗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桔梗可治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治风寒咳嗽,痰白清稀,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治风热或温病初起咳嗽,痰黄而稠者,配桑叶,菊花,杏仁等,如桑菊饮。治痰阻气滞,肺失宣降,胸膈痞闷,配枳壳,瓜蒌皮等,以升降气机,理气宽胸。
9、川芎
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药材,主要生长于温和的气候环境,其性温,归属肝经、胆经、心包经。对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月经不调、跌扑伤痛患者,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疼痛,让月经规律。此外,川芎中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对大脑活力具有一定抑制效果,避免人体过度兴奋,有镇静作用。
声明:以上知识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遵医嘱治疗,请勿轻信网上建议。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