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流程
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需要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整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建设流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包括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2、进行建筑物和设施的建模,包括使用BIM等工具进行建筑、道路、桥梁等建设物的设计和模拟。
3、进行模拟和分析,包括使用仿真工具进行模拟和分析,例如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
4、进行优化和改进,包括根据模拟和分析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例如改进建筑物的结构、优化交通流等。
5、进行可视化和展示,包括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可视化和展示,以便于决策和沟通。
二、如何建设好数字孪生城市
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要做好,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以技术为引擎,标准为基底,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施框架
一是着力构建主体技术簇并强化集成。围绕“七可”能力实现需求,构建“感知和标识 空间地理信息 建模与渲染 算法与仿真 交互与控制”五位一体的数字孪生城市技术体系。同时,围绕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明确各阶段技术集成重点,整体性系统性实施推进。
二是科学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标准体系。以统一、开放、可操作为原则,重点围绕总体、数据、平台设施、应用场景、安全、运行等方面建立标准。以共性支撑为基础强化总体标准和数据标准研制,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进感知互联、实体映射、多维建模、仿真推演、可视化、虚实交互等技术标准制定,以融合应用为导向确立城市建设、治理与服务多维度应用场景标准。
2、以需求为引领,治理为导向,筛选数字孪生城市高价值场景
一是围绕“人、物、动、态”全要素,持续推进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建设,提升“实时体检”能力。更好契合自然资源部、住建部相关城市体检规程覆盖需求,推动体征指标更全面细致超前,探索城市运行平台化管理新路径。
二是聚焦“看不见、不好管、难预料”的痛点堵点,组合打造应用场景,提升“敏捷响应”能力。积极贯彻“一网统管”高效处置一件事目标,聚焦应急一张图、防疫一张网、交通拥堵治理、危化品管理、公共安全等场景,着力解决精准化预判、精细化处置及跨行业跨部门协同综合治理方面的突出难题。
三是契合“绿色、集约、包容”时代要求,孕育储备战略性、前瞻性场景,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如积极打造碳足迹监测与减排模拟场景,精准施策双碳目标;又如打造国土空间资源监测和规建管一体化平台,实现国土资源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内涵式发展;再如打造城市更新集成管理平台,统筹城市更新、社区微更新及品质生活圈打造,兼顾公平与效率,提升决策质量。同时,加强需求约束成效评估,践行以评促建,推动应用与底座的融合互促。
3、以系统性为核心,可持续为要求,创新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模式
一是规范项目全过程交付流程。严控过程和系统性风险,建设环节强化接口、集成、应用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模型与应用场景适配性;运营环节发展模型托管、政企协同运营等模式,发挥模型资产多场景支撑能力并有效挖掘增值服务。
二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政府与企业、公民共建共享模式,试点向企业开放数字孪生城市底座,结合平价平台、低代码开发环境和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开展业务转型,鼓励公民参与城市信息模型更新。
三是创新多元投融资模式。合理运用风险投资基金、政府产业基金、专项债等投资方式,积极发挥政府资金对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
四是强化质量认证约束。构建数字孪生城市领域质量认证体系,完善产业质量信号传导反馈机制、促进市场供需对接和结构优化。
4、以自主可控为依托,要素协同为重点,优化数字孪生产业生态
一是强化核心产业引导,促进全链条产业协作。依托临港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新城数字化底座试点,推动打造一批数字孪生产业园区或基地,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三维可视化建模、仿真渲染、图形化引擎,空间计算、GPU芯片、虚实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展协调攻关,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孵化,实现内生安全自主创新。
二是推进数据资产利用与保护。高水平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聚合数据并探索资产化路径,在有效保证用户隐私前提下挖掘数据效用,服务构建数据驱动型治理模式,促进数据资产交易共享。
三是加大数字孪生人才育用。依托第三方协会、联盟等力量,开展数字孪生人才培训培养,建设数字孪生人才认证体系,完善人才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