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种类
1、世间禅:凡夫禅、外道禅
(1)根本味禅:十二门禅,合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为十二门禅。
(2)根本净禅:此分三品,六妙法门、十六特胜、通明禅。
2、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金刚乘禅、最上乘禅(祖师禅)(如来清净禅)、如来禅
(1)观禅:有五停心观、九想观(不净观)、四念处、八背舍、十遍处等观修的禅法。
(2)炼禅:依“九次第定”的顺序练习,由入初禅开始,次第入二、三、四禅、四无色定,乃至灭尽定。
(3)薰禅:即“狮子奋迅三昧”。从初禅至灭尽定后,再从最后起,回入四空、四禅、初禅,犹如狮子不但能奋迅而去,也能奋迅而归,进退自在。
(4)修禅:即“超越三昧”。从初禅至灭尽定,由灭尽定还入初禅,再入灭尽定,再还入二禅、三禅等等。入这一三昧,定力、观力更为明利,能随意超越远近,出入自在。
3、出世间上上禅:即九种大禅
(1)一切禅:能得自化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为一切。
(2)自性禅:所修之禅,观心之实相,于外不求,故名为自性。
(3)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
(4)一切门禅:一切之禅定,皆由此门出,故名为一切门。
(5)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故名为善人。
(6)一切行禅: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故名为一切行。
(7)除烦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故名为除烦。
(8)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故名为此世他世乐禅。
(9)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故名为清净,但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净,称为清净净禅。
禅修和冥想的区别
1、冥想需要一个具体的冥想对象;而禅定则不同,禅定要求修行者和观想的对象一定要高度地融合为一。观想者就是被观想的对象,或反过来说,被观想对像就是观想者。
2、冥想对象与冥想者之间没法建立深层的感应;而禅修观想者和观想对象之间会产生深度的相互感应。
3、冥想只能给修学者带来粗浅的宁静和放松,而禅定带给修学者的是身心深度的革命和飞跃,是生命全面的觉醒和解脱。故冥想只是正式禅定的准备阶段或初级阶段。
禅修的境界有哪些
1、通过超越种种矛盾,会使人的情绪情感得以宣泄,烦恼得以排除,痛苦得以缓解。
2、禅修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增加,使得人们的心绪趋于稳定,心态归于平衡。
3、禅宗把涅理想落实于现实生活中,强调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这会使人安居乐道,使人满足、快乐、自在,平添生活情趣。
4、禅宗尊重宇宙万物自然本性的自发流露,又提倡从统一和谐的视角审视宇宙万物,这会使人从对自然、对宇宙万物的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悦体验,即审美经验,从而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意境。
5、禅宗超越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使人由悲叹人生短暂、渺小、孤独转而提升为体验不朽、伟大、和谐,从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并把人格尊严高扬到极致。
6、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基础上,禅宗进一步确立人的内在本性与超越佛性的终极合一,从而使禅修者个人获得真正的认识和终极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