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酒的特点和口感
川酒独特的魅力与四川的气候、水土、生态环境紧密联系,不可复制。不同香型的酒有不同的特点:
1、四川浓香型白酒的特点是浓郁、味厚、绵甜、净爽、香长,虽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喜爱各有不同,但川酒的典型特点不能丢掉,在保持“浓、厚、甜、净、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是传承、发展和创新。
2、四川清香型白酒是以高粱、小麦、糯米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窖藏工艺酿制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密封的坑窖中会闷夹高温进行发酵,形成了四川清香型白酒特有的风味。四川清香型白酒的酒体清澈透亮,香气清新,味道醇和,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口感上,四川清香型白酒注重“甘、麻、辣、绵”四个特点,即酒体麻感、辣感、甘香、醇厚。四川清香型白酒的十足酒气和口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四川酒的历史介绍
古代的四川酒文化,是我国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美誉度。考察研究川酒的历史,对认识古代酒文化的形成,促进白酒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到了商代中期,中国人将曲、蘖分离,单独制曲酿酒,实现了酿酒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在商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酒器就占了40%的比重。由此可见,这时的酒对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星堆”见证川酒始于汉代四川酿酒历史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但随着20世纪大量文物出土,遂日渐清晰。1959年和1980年,彭县竹瓦街两次发现战国青铜器,出土有尊、觯等酒器10多件,铸造水平与河南殷墟相当。1976年,绵竹出土了战国中期的铜?、提梁壶等11件,证明在中国名酒剑南春的发源地,至少在2400年前已开始酿酒。
1985年,在绵竹剑南春所在地,考古工作者在发现地下窖池的同时,还发现了一块“永明五年”的南齐纪年砖。根据出土层的叠压关系和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认为绵竹的地下窖池建造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南齐永明五年,即公元487年。
几乎与此同时,距绵竹仅30公里的广汉“三星堆”更有惊人发现,3000年前至3500年前的大量陶酒器横空出世,从酿造、贮藏到饮用的酒器亦应有尽有。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从此打破了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学术观点,形成了古蜀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新观念。就酒文化而言,在当时的川西地区就有了相当高的酿酒水平,应该说,川西的饮酒之风与中原同样盛行。
广汉、绵竹、彭县三地彼此相距不过30余公里,即使在交通、通讯很不发达的古代,经济文化的交往也应该非常紧密而频繁,其酿酒历史无疑也应趋于同步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还在泸州、宜宾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汉代酒器。
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四川呈V形状的名酒分布区域,大约在汉代及汉代以前就基本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