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和大暑哪个更热
大暑更热。
1、处暑节气跟大暑节气对此,大暑更热,因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作为热的代名词“暑”,根据程度不同,在我国古代被分成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比刚立夏时温度要高,随着日期推进,也会偶有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大暑在小暑基础上更进一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由于降雨、蒸发缘故,空气中湿度较大,形成“桑拿天”现象,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时期;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暑天即将结束。
2、所谓热在“三伏天”,通常在小暑节气的后期才会进入三伏,而三伏的主力时段在大暑当中,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因此,大暑和处暑最热的是大暑。
3、在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而大暑节气也是天气最热的阶段。
4、在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暑已经是到了末伏前后。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即将过去。
处暑注意些什么
1、饮食调养
处暑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2、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3、春捂秋冻
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但因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提高耐寒能力,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如果过早添加衣物,在冬季人体会抵受不住,很容易伤风感冒,所以秋季要适当冻一冻,衣服慢慢加。
4、起居调养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此时,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大暑三候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1、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2、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3、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