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防触电安全常识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安居乐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预防触电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损失,通过遵循安全用电的原则,正确使用电器和插座,特别是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要加强儿童触电防范,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触电事故的发生率。那么触电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让我们看看下文的防触电安全常识进行了解吧。

触电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定期检查电器设备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的绝缘性能,及时更换老化的电线、插头等,以保证电器设备的安全性。

2、避免在潮湿环境下使用电器

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电器漏电,增加触电的风险。因此,在潮湿的环境下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器。

3、使用绝缘工具

在进行电气维修、安装等工作时,应使用绝缘工具,如绝缘手套、绝缘脚垫等,以防止电流通过身体而导致触电。

4、安装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是一种安装在电路中的保护装置,能够在电流泄漏时自动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5、空旷场地遇到雷电立即卧倒

在空旷场地遇到雷电时,立即卧倒。不宜打伞,远离树木和桅杆等高大建筑物,以避免被雷电击中。

6、雷雨天气关好门窗

在雷雨天气,应关好门窗,留在室内。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以避免被雷电击中。

防触电安全常识

1、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

4、入户电源线避免过负荷使用,破旧老化的电源线应及时更换,以免发生意外。

5、严禁私自从公用线路上接线。

冬季防触电安全注意事项

1、不超负荷用电

家庭使用的用电设备总电流不能超过电度表和电源线的最大额定电流,以免造成频繁跳闸。

2、湿手不触碰电气设备

不要用湿手接触灯口,开关和插座等电气设备,要教育孩子不要玩弄电气设备,以免触电。

3、注意异常使用情况

用电设备在使用中,发现电压异常升高,或发现用电设备有异常的响声、气味、温度、冒烟、火光,要立即断开电源,再进行检查或灭火抢救。

4、触电先断电源

发现有人触电,应先设法断开电源(如在高处触电,要防止触电者跌落)然后进行急救。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交通事故走保险怎么理赔 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流程
当今社会中,车几近成为了人们的代步器。但是,车辆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也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那么,当交通事故发生了我们的人身健康受到了伤害需要理赔时,我们应当准备那些材料呢?交通事故走保险怎么理赔?本文准备了以下交通事故理赔资料,希望对各车主有所帮助!
出行工具 保险 ★★★
2002 79
触电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防触电安全常识
预防触电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损失,通过遵循安全用电的原则,正确使用电器和插座,特别是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要加强儿童触电防范,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触电事故的发生率。那么触电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让我们看看下文的防触电安全常识进行了解吧。
被水母咬到的症状 水母咬人后怎么处理
随着天气愈来愈热,大家都想着去海边游玩,这时候也是水母大量聚集的季节,一些水母可能会被冲上岸边,或者在浅海区聚集。大家一定要小心水母,被有毒的水母蜇到,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那么被水母咬到的症状有哪些?水母咬人后怎么处理?下面一起来看看。
被毒蛇咬伤了要如何急救 被毒蛇咬伤后能用嘴巴吸毒吗
外出游玩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踩入草丛,就有可能出现被蛇咬伤的现象,尤其在多雨潮湿的天气蛇群活动的比较频繁,大家到户外游玩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尽量降低毒素对身体造成的损伤,要做到不要剧烈活动,更不要用嘴吸毒。那么被毒蛇咬伤了要如何急救?下面为大家介绍正确的处理方法。
老年人易发生哪些意外事故?老人意外伤害怎么处理
老年人身体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五官、躯干及四肢的功能也逐渐下降,各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影响老年人的安全。老年人易发生哪些意外事故?跌倒、烫伤、哽噎等都是老年人常见意外。意外发生后,要及时正确处理,减少伤害。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先采取一定的措施,很多是可以防止的。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年人常见意外的处理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