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的记忆是什么意思
“证人的记忆”效应指的是目击者在目击犯罪或事故后,回忆细节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记忆失真或扭曲。这种效应揭示了人类记忆的脆弱性和不可靠性,尤其是在法律和司法系统中,它对证词的可信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证人的记忆如何形成
1、感知阶段
感知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证人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及其他感知方式形成对案件情况的感性认识。例如,证人通过视觉感知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的体形和特征等,通过听觉感知与案情有关的各种声音。这些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和处理,形成对案件情况的初步印象。
2、识记
证人通过识记获得关于案件情况初步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对案情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具有选择性,即证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感知能力、心理倾向等因素选择性地保留某些信息。
3、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证人形成的记忆并不会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可能会逐渐模糊或遗忘。此外,证人可能会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从而改变原本的记忆。
4、回忆或再认
证人在作证的过程中,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得到全面回忆和再认。这是证人将记忆转化为证言的关键环节。
5、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是指证人将自己对案件情况的感知和记忆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以供外界感知或理解。由于个体表达能力存在差异,证人可能能够全部准确回忆或再现当时的感知,也可能只能把部分事实表达出来。有些人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可能造成表达与事实发生偏差。
证人的记忆效应主要特征
1、记忆扭曲
目击者的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加入或遗漏细节,甚至形成完全错误的记忆。这种扭曲可以是无意识的,受情绪、压力、时间间隔等因素影响;
2、误导性信息效应
在获取事件信息后,如果目击者接收到误导性信息(如他人错误的描述或警方的暗示性问题),他们的记忆可能会被修改,使他们记住不正确的细节;
3、情感影响
目击者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由于高强度的情感反应,可能会使记忆不准确。过度的恐惧或压力会影响信息的编码和回忆;
4、信心与准确性错位
目击者可能对自己的记忆非常有信心,尽管他们的记忆实际可能不准确。这种信心常常影响陪审团或法官对证词的可信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