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公式一
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木--麻得厉害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
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胀--表明气很足,但体内的气出不去就胀气。
痛--表面经络不通,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瘀血。
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
阳虚--怕冷 手脚冰凉 舌淡 脉沉弱无力
阴虚--虚热烦躁 睡觉出汗 舌红 苔少 脉细数无力。
气虚--疲倦 无力 懒言 面色不好 稍微劳作就加重。
血虚--面色发白 唇淡 头晕眼花 舌淡脉细
气滞--胀痛感 憋闷 情绪激动加重 时轻时重。
血瘀----疼痛固定 发热固定 像针扎 青紫 有包块。
血寒--身体发冷 疼痛 麻木 得温则减 脸嘴唇色泛紫。
气脱--呼吸节律不规 口张 大汗 瘫软 脉微
气闭一突然昏倒 剧痛 口闭 窒息感
血热--出血 舌绛 脉数 紫疹当券@有医说医。
中医诊断公式二
胆郁痰扰--易惊 失眠 眩晕 口苦
肾阳虚--腰膝冷痛 性功能下降 阳虚
肾阴虚--酸软 头晕 性功能亢进 阴虚 月经少
肾精不足--脱发齿松 耳鸣耳聋 腰膝酸软 阴虚
肾气不固--肾虚征 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滑胎)
肾虚水泛--肾阳虚 水停 下身肿
肾不纳气--喘咳 肾虚 长期慢性病史
心肾不交--肾阴虚 心阴虚 心悸
膀胱湿热--淋 漓 涩 痛 湿热
肺肾阴虚--肺阴虚 肾阴
肝肾阴虚--肝阴虚 肾阴虚
脾肾阳虚--脾阳虚 肾阳虚
肺脾气虚--脾气虚 喘咳无力 长病程
肝火犯肺--肝火炽盛病史 肺热咳喘
肝郁乘脾--肝郁病史 脾虚征
肝胃不和--气滞胀痛 胃不适 情绪影响
中医诊断公式三
心气虚--心悸 气虚
心阳虚--心悸 阳虚 气虚
心血虚--心悸 血虚
心阴虚--心悸 阴虚
心阳暴脱--亡阳 心阳虚病史 急性发作
心脉痹阻--心悸 胸闷 血瘀 急性心痛病史
痰火扰心--狂躁 心火亢盛前兆 气郁病史
痰蒙心窍--呆 闷 郁 痰 昏
心火亢盛--神志亢盛 口舌生疮 火热征
小肠实热--心火亢盛征病史 尿路刺激征
中风中经络--渐进发病 麻木 手脚失灵 神志尚可
中风中脏腑--突然昏倒 中老年 醒后手脚失灵
心脾两虚--心血虚 睥气虚
心肾阳虚--心阳虚 肾阳虚
心肺气虚--心气虚 肺气虚
心肝血虚--心血虚 肝血虚
中医诊断公式四
寒滞胃皖--胃剧痛 蜷缩 暖后缓解 受寒史 拒按
胃火炽盛---胃灼痛 辛辣食物史 口臭 龈痛史
食滞胃皖--暖气酸腐 胀痛 恶心 多屁 排后缓解
胃腕气滞--胃腹胀痛 走窜痛 排气缓解 受情绪影响
肝血虚--筋手目失养 血虚 月经少
肝阴虚--筋目失养 阴虚 热病后期
肝郁气滞--口苦 郁 喜怒无常 气滞征 女子经期不按时
肝郁化火--肝郁病史 火热征
肝火炽盛--头晕 胀痛 急躁 胁痛 火热征
肝阳上亢--肝阴虚 眩晕 胀痛 轻微肝火炽盛象
肝阳化风--肝阳上亢病史 肢麻震颤 抽搐
热极生风--高烧 小儿 抽风样症状
阴虚风动--肝阴虚病史 手足震颤
血虚生风--肝血虚病史 肌震颤 麻木
寒凝肝脉--小腹痛 睾丸痛 得暖缓解 脉紧
肝胆湿热--外阴湿热征 口苦厌油遇毒说医。
中医诊断公式五
肺气虚--低声咳嗽 气虚 易感冒
肺阴虚--干咳 咯血 阴虚 长病程
风噪犯肺--干咳 痰少 痰不易排出 短病程 感冒征
寒饮伏肺--久咳 寒水征 喘息
痰热壅肺--高烧 喘咳 黄色痰涕
大肠湿热--腹痛 脓血 稀便 暴泻 便后肛灼热
肠热腑实--高烧 口渴 便秘 急性加重 腹胀痛 烦躁
肠燥津亏--长病程 便秘 失水病史
大肠虚寒--久泻 阳虚 水样便
脾胃气虚--食欲减退 腹胀 大便干稀不调 气虚 长病程
脾胃阳虚--脾胃气虚 长病程 阳虚征
脾虚气陷--坠胀感 内脏下垂 气虚征
脾不统血--出血 气虚 慢性加重
寒湿困脾--内湿 食欲不振 轻微阳虚征
湿热蕴牌--胀闷 口苦 湿热征
胃阴虚--胃隐痛 干呕 时轻时重 饥不多食 食后缓解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建议。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