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ED(勃起功能障碍)指既往有正常勃起功能,但后续因疾病、心理或其他因素导致无法持续获得或维持足够勃起以完成满意性生活。
既往功能正常:患者曾有正常的勃起功能及性交能力,区别于原发性ED(从首次性交即存在障碍)。
后天获得性:多由心理、血管、神经、内分泌等继发因素引发,如焦虑、糖尿病、手术损伤或药物副作用等。
1、总体发病率
在中国成年男性中,ED的总患病率为26.1%,继发性ED占所有ED病例的90%以上,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2、年龄分布
30岁以下ED患病率不足1%,多为心理性或短期问题,40岁患病率升至1.9%,50岁达6.7%,60岁及以上患病率急剧上升,60岁为18.4%,70岁为27%,80岁高达75%。
1、病史采集
性生活史:明确是否为继发性ED(曾有正常勃起,后出现功能障碍)。
疾病史:排查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器质性病因。
用药史:评估是否因抗抑郁药、降压药等药物导致。
2、体格检查
外生殖器检查:观察阴茎形态、睾丸大小及有无硬结等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测试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排除神经损伤。
3、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糖、血脂、性激素(如睾酮)水平,判断代谢或内分泌异常。
尿液分析:排查泌尿系统感染或糖尿病。
4、专项检查
夜间阴茎勃起监测(NPT):区分心理性与器质性ED(心理性ED夜间勃起通常正常)。
阴茎血管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阴茎动脉血流及静脉回流)、海绵体注射试验(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后观察勃起反应,判断血管功能)。
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测阴茎感觉阈值或诱发电位,评估神经传导功能。
5、心理评估
量表测评:通过焦虑、抑郁量表筛查心理因素。
伴侣反馈:了解性生活互动情况,辅助判断心理性ED。
1、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伴侣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可显著影响勃起功能,不良性经历或工作压力也可能导致心理性。
2、血管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可减少阴茎血流灌注,吸烟、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会加重血管损伤。
3、神经损伤
中枢或外周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可干扰勃起信号传导,盆腔手术(如前列腺癌根治术)可能损伤支配阴茎的神经。
4、内分泌异常
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疾病或雄激素缺乏等内分泌紊乱可导致ED。
5、药物副作用
抗抑郁药、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激素类药物等可能干扰勃起功能。
6、其他因素
慢性病(如肝硬化、慢性肾病)、阴茎解剖异常(如海绵体硬结症)或不良生活方式(酗酒、肥胖)也可能诱发继发性ED。
1、勃起功能异常
勃起困难:阴茎在性刺激下难以勃起或完全无法勃起。
勃起不坚:虽能勃起但硬度不足(如"举而不坚,坚而不硬"),难以完成性交。
勃起维持障碍:勃起后迅速疲软,无法持续至射精。
2、伴随症状
性欲减退:部分患者合并性兴趣降低或性唤起困难。
心理症状:因长期功能障碍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或自卑情绪。
其他性功能障碍:如早泄、射精疼痛或性快感缺失。
3、动态变化特点
情境依赖性:表现可能因伴侣关系、心理状态或环境变化而波动。
渐进性或突发性:部分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如血管病变),部分为突发(如术后神经损伤)。
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通过增加阴茎血流量改善勃起功能,需在性活动前服用。
雄激素替代:适用于性腺功能低下患者,如丙酸睾酮肌注或口服补充。
局部注射/外用药物:如前列腺素E1阴茎海绵体注射或阿普洛斯汀霜局部涂抹,可快速诱导勃起。
心理咨询:针对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或性治疗缓解压力。
伴侣参与:加强沟通与情感支持,改善性互动模式。
真空负压装置:通过负压吸引血液至阴茎,配合弹性环维持勃起。
阴茎假体植入:适用于严重器质性ED,手术植入可膨胀或半刚性假体。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可减缓血管和神经损伤。
戒烟限酒、减重:改善血管健康,降低ED风险。
规律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间接改善勃起。
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增强肌肉控制力,可能辅助改善勃起。
血管手术:仅适用于特定血管病变(如动脉阻塞),需严格评估。
1、良好预后的表现
心理性ED改善:通过心理咨询、伴侣沟通或减压训练后,勃起功能可显著恢复。
可逆因素消除:如停药(如抗抑郁药)、控制血糖/血压或调整生活方式(戒烟、运动)后症状缓解。
2、不良预后的表现
器质性疾病持续:糖尿病、血管病变或神经损伤未有效控制时,ED可能长期存在或加重。
伴随心理问题:长期ED未改善可能导致焦虑、自卑,甚至回避性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3、长期影响
性生活质量下降:勃起不持久或硬度不足可能影响伴侣关系。
合并其他性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能继发早泄或性欲减退。
1、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功能,影响阴茎血流;过量饮酒可降低睾酮水平,导致勃起障碍。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勃起质量。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锌(如海鲜)、精氨酸(如坚果)的食物,减少高脂高糖饮食,控制体重。
2、管理基础疾病
控制“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会损伤血管和神经,需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稳定病情。
治疗生殖感染: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病可能间接引发ED,需及时就医。
3、心理与情绪调节
减轻压力:长期焦虑、抑郁会抑制性功能,可通过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
伴侣沟通:保持和谐的性伴侣关系,避免因性表现压力加重ED。
4、避免高危因素
谨慎用药:部分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可能引起ED,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激素平衡。
5、定期健康监测
40岁后建议每年检查血糖、血脂及激素水平,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声明:以上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服用,明确诊断,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建议。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