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味精的化学成分
味精又称味素,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文献报道,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是一种无嗅无色的晶体,在232°C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溶解度为74克谷氨酸钠。
2、味精的主要成分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是一种无嗅无色的晶体,在232℃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钠。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当味精溶于水(或唾液)时,它会迅速电离为自由的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谷氨酸盐离子是谷氨酸的阴离子,谷氨酸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
二、味精是什么做的
味精是一种大家十分熟悉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一种由钠离子和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一种盐,那么味精是什么提炼出来的呢?
据了解,制作提炼味精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玉米、小麦、甘薯等粮食作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后再提取、精制,从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
我国最初的味精工业化生产是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这个方法耗能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酸碱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国内厂家,多以淀粉为原料生产谷氨酸,少数厂家以糖蜜为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转化生产成味精。
三、味精的生产工艺流程
早期的味精生产工艺一般被称之为水解法,通过对原料小麦、大豆的酸水解、脱色、浓缩和结晶提取出谷氨酸。谷氨酸再与碱反应得到谷氨酸钠,提纯后便制得味精。该种方法工序繁琐,且原料浪费严重,目前已经被淘汰。现代味精的生产主要采用发酵法,发酵法沿用至今,不同的技术工艺有着细微差别,总体上可以分为淀粉糖化、谷氨酸发酵、谷氨酸提取及谷氨酸钠生产和味精精制四大步骤:
1、淀粉糖化
我国一般采用淀粉作为发酵法生产味精的原料,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作为后续发酵步骤原料的过程便称之为淀粉糖化。目前糖化工艺普遍采用的是双酶法制糖工艺。
2、谷氨酸发酵
发酵过程是味精生产的核心所在,主要流程是将糖液和其他配料制成培养基入罐灭菌,同时添加尿素或氨补充氮源,在无菌空气、搅拌和控制温度的条件下进行发酵。
3、谷氨酸提取及谷氨酸钠生产
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主要采用等电点或等电点-离子交换法,提取出的谷氨酸和适量的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制得粗产品的谷氨酸钠。
4、味精精制
粗产品经过脱色、除铁和过滤等工序除去色素和铁等杂质,再通过减压浓缩、结晶、离心、干燥、过筛等工序,最终制得纯净的味精晶体。
四、吃味精的注意事项
1、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2、放醋的菜不用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用放味精。
3、调馅料不宜加味精
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形成焦谷氨酸钠(无毒),失去味精作用。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4、味精用咸不用甜
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所以,鸡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