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
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老舍集》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
《二马》(长篇小说)1931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
《离婚》(长篇小说)1933
《老舍幽默诗文集》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5
《三团一》(曲艺集)1938
《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
《残雾》(话剧)1940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
《张自忠》(话剧)1941
《大地龙蛇》(话剧)1941
《剑北篇》(诗集)1942
《归去来兮》(话剧)1943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
《火葬》(长篇小说)1944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方珍珠》(话剧)1950
《龙须沟》(话剧)1951
《老舍选集》1951
《春华秋实》(话剧)1953
《老舍短篇小说选》19567
《福星集》(散文集)1958
《茶馆》(话剧)1958
《上任》(短篇小说)1958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 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
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
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
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