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新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将是城市、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与少、弱与强,决定了未来城市的竞争力。因此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新产业,而高新产业的关键要素在于高新技术企业。
(数据来源:华夏时报 图表制作: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
广东稳居全国第一
湖北安徽后发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广东省不仅在经济体量上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样一骑绝尘,多达33000余家,甚至超过了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的总和。因为广东省始终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排头兵,坚持创新。
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广东、北京、江苏以及浙江位居前列。广东、浙江等省从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一直着重发展通讯、计算机等新兴行业,成为其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相比之下,以山东、河北为代表的经济大省,粗犷的能源型、化工型、原材料型企业,例如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行业,依旧在当地的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经济也在不断上升,但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并没有排在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安徽两省,虽然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是合理定位,避开了和东部沿海强市在产业结构上的直接正面竞争。尤其是湖北武汉,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为导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比如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等。
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并不仅仅意味着当下这些地区创新能力的水平,更体现了各个地区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
从各个省份来看,不同地方高新企业数量的差距颇大,主要分布在京津、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强省会城市。湖北和安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期待;而与此同时山东和河北面临的困难,是否能够尽快找到破局方法,是否能够壮士断腕,同样值得思考。
(数据来源:华夏时报 图表制作: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
中关村高新企业数量
超过了北京以外的所有城市
整个北方地区中,北京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超过了两万家。在全国各个城市中遥遥领先,是第二名深圳的两倍。截至2017年底,海淀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1728家。也就是说仅一个中关村,就超过了北京以外的所有城市。副省级市中的绝对突出者是深圳(10988家)和广州(8700家),不仅仅是经济体量上的优势,更是产业结构上的十足领先。
再来看其它副省级城市,如杭州、武汉、成都、青岛,他们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2844家、2827家、2473家、2039家,虽然经济体量上接近一线城市,但是与前面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差很大。排在最后的就是济南、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了。
济南严重落后
数量仅为青岛武汉一半
作为GDP第三大省省会的济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只有1074家,这一数量是青岛、武汉的一半,深圳的十分之一。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39家,已经是济南的1.7倍。前些年,济南曾经是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存量最多的城市,但是近些年来,已经被其他的副省级城市大幅甩开,变成仅次于东北的相对比较落后之地。
成都、西安、武汉近几年增速很快。2017年,仅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就新增了高新技术企业45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51家,居全国高新区第四位,6年间,高新技术企业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根据武汉市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武汉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达到3.2%,这一数字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上杭深比肩。
南北差距拉大
北方只有5个城市突破千家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相对应的是,南北方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也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数据显示,北京之外,天津以4093家位居北方第二,全国第六。不过,尽管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有9个和6个城市突破1000家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只有京津两个城市突破1000家。如果说长三角和珠三角是群星闪耀的话,那么京津冀则只有京津,周边地区都黯然失色。
京津之外的众多城市中,则只有来自西北的大区中心城市西安和来自第三经济大省山东的青岛、济南两大城市入围,整个北方只有5个城市的高企数量突破1000家,与南方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其中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省会郑州,虽然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但到去年高新技术企业也只有824家;东北的大区中心城市沈阳也只有847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连和长春数据未公布,因此未纳入统计,不过根据公开资料预计,这两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少于1000家。
苏州雄霸地级市之首
数量已超安徽山东两省
无论是已经入围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还是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这些副省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还不如长三角、珠三角的诸多普通地级市。
相比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等具有明显政策倾斜的城市,普通地级市在创新水平的上的高低,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创新活力的真实水平。苏州、东莞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代表性普通地级市,各自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超过了4000家,仅次于北上广深,与直辖市天津持平。
而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中国城市群双璧,其含金量还远不止于此。中山、无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600家,逼近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西安;佛山、珠海、常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200家,与副省级市宁波、厦门比肩;南通、湖州、温州、嘉兴、惠州、扬州、江门、绍兴等众多三四线城市,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也均与中西部各省省会体量持平。当这些城市再组成群后,其创新能力就将产生化学反应。城市群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
创新驱动成主要抓手
知识产权是重要助推器
之所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南北差异大,原因是自 2013年以来,我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经济增速开始拉开。2017年南方实现GDP为52.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1%,是1980年以来占比最高的时期。
并且创新最直接的数据就是科技研发支出经费的数据。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北方研发支出经费是曾是南方的122%,2012年下降为73.8%,2016年进一步下降至南方的64.1%。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认为,南北方经济差距拉大背后是传统产业与新经济之间的比拼,是开放创新快与慢的差别。这一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反映在双创领域,就是创新也呈现出这样的格局,即南北差距正在拉大,毕竟创新驱动正在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抓手,知识产权是其重要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