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 经验与典型案例
一、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10 项)
(一)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四 川提供,已被国务院在更大范围推广)
解决问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发明人转化成果时,容易受到国有资产流失或低价出售的质疑,导致单位及其负责人“不敢转”,宁愿将科技成果“锁在抽屉里”。 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少发明人及其团队不愿意参加收益不确定的转化工作。
具体做法: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四川省选择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试点,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按照“协议 评估”形式,将事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奖励,前置为事前知识产权所有权激励,通过职务发明创造由单位和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的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二)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新模式(四川提供,已被国务院在更大范围推广)
解决问题:针对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过程中,缺乏有效担保、办理贷款难度较大等问题,探索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新模式。
具体做法:四川省成都、德阳市按照“银行贷款 保险保障 财政风险补偿”的专利质押合作模式,为专利所有权拥有企业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保险。
(三)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机制(广东、上海、安徽提供,已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举措)
解决问题:专利权人被侵权后,面临着诉讼成本高、案件取证难、诉讼周期长等突出问题,进行专利维权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较高时间和经济负担,迫切需要降低专利侵权损失风险。
具体做法: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广东、上海、安徽围绕专利应用和维权,设计出一系列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产品,比如专利代理责任险、专利执行险、专利被侵权损失险等保险产品,有效降低创新主体的侵权损失。上海组建专利保险联盟,联合专利代理、法律、评估等专业机构,为企业降低专利侵权损失提供综合服务。
(四)探索构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融资新模式(重庆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困难,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加大政府补贴、建立大数据库、整合系统资源、部门协同、政银企联动等路径,解决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周期长的问题。
具体做法:重庆市构建知识价值信用评级体系,将知识产权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等级和对应最高300万元信用额度,将填报虚假数据纳入科技创新信用记录,取消失信企业政府科技创新关联项目和资金支持。
(五)专利权“政银保”融资服务新模式(山东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中,授信级别低, 缺乏有效担保,贷款难度大、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引入专利权质押融资保险,放大专利保险增信等 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具体做法:印发《山东省专利权“政银保”融资试点工作实 施办法(试行)》,明确企业以专利权“政银保”形式贷款、投保并还本付息后,由省财政按照企业缴纳保费60%的标准给予补贴,规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此外,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专利“政银保”方式贷款。
(六)建立对企业质押融资贴息贴保险费发展模式(甘肃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探索系统性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工作新模式。
具体做法:出台《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办法》 《甘肃省专利保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对专利权质押融资建立奖励机制,在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担保奖励、评估费补助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还对参加专利保险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保费补贴。
(七)研究机构占股注册公司快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河南提供)
解决问题:为打破高速铁路轴承、轨道交通轴承国外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垄断,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行业技术攻关并注册合资公司开拓加速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具体做法: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轴研所)与中车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行业难题,布局高价值专利以快速实施高速 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轴承的产业化。
(八)“前期专利分级匹配、中期搭建交易平台、后期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全链条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浙江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率不高、对社会经济贡献有限的问题,积极探索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
具体做法: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引导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及服务,对高校专利进行分级梳理,并挖掘潜在意向企业及区域,寻找市场方向;依托自身搭建的交易平台及国际技术转移网络。
(九)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湖北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团队人员不足、能力不足,激励机制不灵活,转化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探索建立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
具体做法: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 试点平台于 2018 年7月批复,主要承建单位为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十)以协商估值、坏账分担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商标质押贷款模式(四川提供)
解决问题:中小企业缺少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由于没有抵押物,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商标作为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面临着价值评估难、贷款风险高等问题,也很难获得贷款。
具体做法: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四川省德阳市建立“质权商标估值”银企协商模式,通过建立“价值认定小组”和“价值认定内控程序”,全面推行质权商标协商估值,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同时,建立坏账分担机制,合作银行因商标权质权贷款产生的坏账,企业、保险公司、银行、政府进行分担。
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8 项)
(一)专利快速审查、维权、确权一站式服务(广东提供, 已被国务院在更大范围推广)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时间长、效果差等问 题较为突出,在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提供快速授权、维权、确权一站式服务,对于激发产业创新动力与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效果明显。
具体做法:中山市古镇镇围绕灯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展集知识产权快速审查、维权、确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构建专利案件的行业调解、行政处理、司法审判相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深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上海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业专利授权、维权周期长,成本高,维权举证难等问题,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相关工作流程,逐步深化集知识产权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在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 GB/TI9001 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同时,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区检察院加强战略合作,设立法官和检察官命名工作室,开展知识产权法院案件巡回审理活动。
(三)建立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四川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效率不高、行政执法能 力不强的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网络覆盖全省的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四川省通过快速立案、快速查案、快速结案,建立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网络,实现全省21个市州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中心全覆盖,设立公益电话、网络、邮 件、短信、微信、面访等多种举报投诉渠道;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结果运用机制,依法依规公开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信息和假冒专利案件信息,将故意和重复侵权行为处理结果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四)咨询、服务、保护、调解多头并进的展会知识产权保 护模式(上海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展会时间短、现场判定侵权行为困难等特点,为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撑国际展会之都建设,探索建 立咨询、服务、保护、调解多头并进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具体做法:实行咨询、服务、保护、调解多头并进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引进人民调解机制,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常设知识产权调解办公室,派出资深人民调解员常驻展会,现场解决展会知识产权纠纷。
(五)建立大型展会快速维权工作机制(广东提供)
解决问题:为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快速处理展会中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广东省率先探索建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新路径。
具体做法:完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制定印发《广东省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引(试行)》《广东省展会专利保护办法》。设立展会知识产权投诉站,建立展会快速维权机制,高效处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六)探索建立涵盖监管、执法、公诉、裁判等行政司法于一体的版权保护工作机制(重庆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版权保护人少、事杂、面广的问题,探索建立涵盖监管、执法、公诉、裁判等行政与司法于一体的版权保护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重庆市版权、公安、文化执法总队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剑网行动”,在重点整治领域建立“黑白名 单”,健全对互联网企业的约谈、警示、通报机制。
(七)创新海关工作机制强化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北京提供)
解决问题:加大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综合能力,维护良好的进出口贸易秩序。
具体做法:开展“龙舟”“清风”“中美知识产权联合执法” “龙腾”等专项行动,重点缉查危害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案件。探索京津冀三地执法协作模式,构建三地海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建立三地信息互通互换机制。
(八)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手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贵州提供)
解决问题:黔东南州民族手工艺品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民 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 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具体做法:完善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黔东南州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印发《黔东南州知识产权维权快速保护机制实施意见》。
三、知识产权支撑产业转型升级(6 项)
(一)以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群助推高质量发展(山东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且其价值不易被挖掘的问题,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建设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做法:山东省从2016年开始开展了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培育工作,制定出台《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二)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江苏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专利创造“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江苏省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实行“两类申报方式、双重遴选机制、三种监管手段”。
(三)构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机制(陕西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陕西省对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发展现状认识不足,且对重大经济活动及重大项目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摸底不清的问题,探索构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评议工作意见、操作指南和计划管理办法,构建评议工作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构库和评议项目评审专家库,培养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人才。
(四)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制度(江苏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缺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及量化分析资料、缺乏知识产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支撑的有效说服力的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分析制度,引领和提升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制度,编制江苏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目录,测算其对经济的贡献度。
(五)构建覆盖区域重点产业的专利导航服务体系(重庆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当前专利分析、评议、导航、预警工作多头 管理、重复投入等问题,探索建立区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多元化服务体系。
具体做法:重庆市建立覆盖全市重点产业的专利导航服务体系,依托市知识产权局信息中心建设全国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在此基础上优选部分区县、行业协会(整合专业服务机 构)建立区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分中心。
(六)以地理标志标准化培育区域品牌(贵州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重申报轻运用,未能发挥区域品牌带动特色经济发展的问题。
具体做法:贵州省将地理标志工作纳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工作的年度推进计划,投入资金启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促进工程, 创建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
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支撑体系(6 项)
(一)依托知识产权省部会商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广东提供)
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工作对广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广东建立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知识产省部会商工作机制,集聚中央和地方资源,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具体做法:广东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知识产权合作会商工作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广东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的问题,探索一种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模式。
具体做法:广东省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设立区级知识产权局,印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引入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体入驻开发区。
(三)构建优质专利代办服务工作模式(广东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办理专利事务存在耗时长、手续复杂等问题,落实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提高专利事务公共服务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节省办事成本。
具体做法:大力推广专利电子申请和网上缴费,建设广州代 办业务语音咨询系统、代办业务管理系统,解决办事进度查询问题。
(四)探索通过引进国际资源培养国际化实务人才(上海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国际业务快速发展,但国际化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探索通过引进国际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对话能力、能胜任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具体做法:上海市建设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先后承接与 WIPO 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设计法)硕士项目、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 权局“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项目。
(五)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评定工作(江苏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相对匮乏,水平良莠不齐但无法鉴定的问题,探索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评定模式,加快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具体做法:2006 年底,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国内率先设立了知识产权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 师职称。增加设置知识产权专业高级、中级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制定出台了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知识产权工程师资格条件。
(六)拍摄知识产权专题宣传片、提升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湖南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当前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探索通过拍摄我国第一部知识产权专题宣传片,提升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引导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
具体做法: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利用湖南卫视的影响力,立项拍摄《国之利器》(4 集)知识产权专题宣传片。
内容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
http://www.cneip.org.cn/newscontent.aspx?CateID=13&ArticleID=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