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著名商人李沅、银行家王炽、缅甸华侨首富梁金山、一代儒商郑一斋,今有烟草大王、褚橙大王褚时健。云南商帮开辟的茶马古道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甚至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云南这片风景秀美的土地上不缺乏商业基因,一起来了解云南商帮及代表人物吧。
云南商人,称为滇商。从远古时代起,云南就和内地存在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自西汉起,联系日渐通达。联系的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而这种交换,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主要依赖马帮运输和商贩经营来实现。
随着历史的进程,一条条运输驿道相继出现和定型。其间,从云南勐海起步,穿越西双版纳、入大理、经丽江、过中甸到西藏至印度的葛伦堡或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止的这条贯穿滇、川、青、藏通往南亚地区被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的陆上驿道,是一条最便捷的马帮运输主干道。
大理地区,是多条驿道(尤其是茶马古道主干道)的交通转运枢纽,从而,这个地区的经商者和商贸群体就特多。到了清朝末年,大理地区已形成四川、临安(今云南建水)、迤西(包括鹤庆、喜洲、腾冲)三大商帮。其中,鹤庆商帮是起步最早、实力最雄厚、发展最快的商帮。
明朝中叶至民国末年,时间长达500多年,石屏商帮在中国的商贸活动中独树一帜,业绩辉煌,影响极大。
云南的四大商帮分别为石屏商帮、鹤庆商帮、喜洲商帮、腾冲商帮。著名商号:三成号、福春恒、洪盛祥、兴盛和、永昌祥等。
从明朝中叶至民国末年,在中国南部的云南境内,活跃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商业大军,这支商业大军人数多达几万人,足迹遍布云南及邻省邻国,时间长达500多年,在中国的商贸活动中独树一帜,业绩辉煌,影响极大,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就是石屏商帮。
“走西头”的石屏商帮不仅仅是经营商品的流通,而且还在偏僻的易武打造出一个县。 如今,易武人的民居、风俗、语言与石屏人无异,成了石屏人的“第二故乡”。石屏人“走西头”,因经营的主要商品不同,从而形成了石屏茶帮、石屏盐帮、石屏百货帮和石屏烟帮,统称石屏商帮。
石屏商帮虽然晚于中国山西商人和安徽商人组成的晋帮和徽帮。但这两支商业队伍在清朝鸦片战争以后便逐渐衰落消亡。而石屏商帮的鼎盛时期正是清至民国年间, 直到1950年才结束“走西头”,比晋帮和徽帮的历史长了百余年。
石屏商帮建立了一座绝无仅有的汉人移民城市——镇越。镇越,正是今天的六大茶山的核心地区——易武。石屏商帮培植出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开发了银矿,踩踏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促进中国与邻国的友谊。
石屏商帮的代表人物包括同庆号创始人刘汉成,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以及云南文化名人袁嘉谷的宗族等等。
吴尚贤(?-1751年),男,汉族,云南省石屏县人,“石屏商帮第一人”。出身于矿工,精于冶炼,开“茂隆银厂”。民间传说吴尚贤是李定国“大西军”将领的后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吴尚贤组织了一个拥有9头大象的庞大商队上京进贡。途中,被“滇吏借故毙于狱”。
刘汉成先祖系湖南省麻阳县青田刘氏,明初随军赴南疆平叛至石屏,后因平叛军队改为屯田部队,刘氏先祖遂定居下来。1724年,云南石屏人刘汉成在石屏开设“同庆号”。1736年,在西双版纳易武设坊制茶,率先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之精细作。
清朝乾隆年间,同庆号普洱茶就被官府定为贡茶,长期作为贡礼献于皇家。选料精细,做工优良,茶韵悠远,令同庆号普洱茶在业界享有“普洱茶后”美誉。
1839年,在“茶马古道”源头——云南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车氏家族始祖车顺来创办了“车顺号”茶庄。次年车顺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贡生学位。为报答知遇之恩,他开始向朝廷敬献车顺号自制茶。
当时在位的道光皇帝品后龙心大悦,赞此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并御批“瑞贡天朝”。制成金字大匾赐给车顺来,特许车氏家族世世代代将牌匾悬于门楣之上,同时加封车顺来为“例贡进士”,赐官衣、官帽。
鹤庆商帮自清咸丰、同治年间走上茶马古道初期,多以茶叶、药材、皮毛、山货和地方土特产品为出口商品。回头运回棉纱、丝绸、玉石和日用百货。
鹤庆的白族非常善于经商,鹤庆商帮遍天下,在清代和民国年间不仅在云南本地做得风声水起,成为云南四大商帮之一,甚至把生意做到国外,做起了跨国贸易。当时的鹤庆商号就开到了丽江、保山、下关、昆明、康定、西藏、成都、宜宾、香港、缅甸、印度等地。主要经营砂糖、乾酒、茶叶、火腿、白棉纸、粮油米面等货物。把鹤庆特产卖到全国各地,把鹤庆文化带出了国门,也把各地文明带回了家乡,为鹤庆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鹤庆商帮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以前为起始阶段,清末民初为兴盛阶段,1927年至抗战时期为持续和衰落阶段,抗战结束后为复兴阶段。
鹤庆商帮代表人物中做得最早的是李恒春,1854年他就在下关开起同心德商号,是下关较早的大商号,是一家马锅头商号,李恒春发明了最早的商标——同心德商标,因此他也成为西南首富。
做得最好的是兴盛商号创始人第一掌柜苏金和,少时家贫,家住打铁巷。因为诚信,主动归还没有记录已被遗忘的陕西四风和商号八百两银子的货款,演绎了一个券在心不在纸的传奇故事,因此名声鹊起。苏金和还将织土布技术带到进鹤庆,从此,机杼之声相闻成了鹤庆的一个特色。
此外,名气较大的还有蒋中汉的蒋系商帮,曾任广西提督丁怀的丁氏商帮,因此鹤庆流传一句口语,丁家有权,苏家有钱。鹤商打开了新局面,段子靖把鹤庆秦归(一种药材)卖到印度德里,孙秀才开辟了进藏的南北两条线,自设小驿站,辛屯商人施池鲁把第一辆车开进鹤庆,第一家建起小型水电站而点上了电灯。
喜洲商帮是大理喜洲白族商人创立的商帮。喜洲商帮发迹于清末民初,随着茶马古道的四通八达,喜洲涌现出以严子珍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资本家,他们以经营茶叶等云南特有资源为主,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在国内云南商人中也是首屈一指。
上世纪40年代末,喜洲帮得到巨大发展,形成以永昌祥、鹤庆祥、复春和、鸿兴源等四大家和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主的计座商186家及行商200余家的大商业集团,成为资金最雄厚,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第一大商帮。
喜洲帮除了经营茶叶还兼营盐、布匹、大烟、药材、棉纱等,投资了电力、银行、铁路、矿产。
“四大家族”商号:永昌祥商号、锡庆祥商号、鸿兴源商号、复春和商号。
居四大家之首,始创人严子珍,宇镇圭,白族。这个商号历史悠久、资金雄厚、五六十年间繁盛不衰,是省内远近闻名的大商号。国内总号设在昆明、下关、成都、香港。国外总号设在仰光。
在喜洲四大家族中居第二位,创始人为董澄浓,字万川,白族,国内总号分社在昆明和香港,分号在上海、下关。
创始人杨鸿春,白族。1903年与严子珍、彭永昌合组永昌祥。1910年退出永昌祥,在下关、丽江开设鸿兴源商号。业务扩大后,设总号于昆明,设分号于上海、下关、丽江。
创始人君懋官,字辅成,白族。民国初年既在下关、昆明、云县三地开号。总号设下关,分号设于上海、武汉、丽江、凤庆、云县。
严镇圭(1871-1941),字子珍,白族,大理喜洲镇人。他所开创的“永昌祥”商号为云南近代著名商号之一,被誉为“白族商界的精英”。
1903年,严镇圭与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等人合伙创立“永昌祥”商号。1917年,杨鸿春、彭永昌相继退出“永昌祥”商号,股权由严姓掌握。严镇圭把散茶叶加工定型为沱茶,大量销往川康各地,又从四川运回生丝销往缅甸,因此有“川销滇茶,缅销川丝”之说。
在开展商贸业务的同时,严镇圭还利用“永昌祥”的雄厚资本,开展汇兑信用存放的经营,进行存借款,向银行、商号和其他企业进行投资。
1941年,“永昌祥”的资本已达3500多万元法币,盈余额达2050多万元法币、利润率高达57%,严镇圭成为富甲云南的民族资本家。
在发展实业的同时,严镇圭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他独立捐资10万元创办喜洲两级小学及女子小学,捐资5万元与他人建喜洲五台中学,捐资30余万元建苍逸医院,重印《大理府志》,还在喜洲镇设置染织厂,创办大理苍逸医院以及投入大量资金治理万花溪和西洱河。1941年,严镇圭病逝,享年70岁。
腾冲,古称腾越。为中国西南部最古老、最大的商埠,也是滇西最早设立海关的地方。《三国志·魏志》卷三十描述:古罗马帝国经水陆与益州郡永昌有贸易往来,大量域外商品与西通罗马有关。古代腾冲位于益州郡内,东汉时包括缅甸克钦邦、掸邦的一大片区域,现大部在缅甸境内。
唐代以后有了翻越高黎贡山去往腾冲的南线,是经怒江双虹桥,从百花岭上行二台坡、大风包、岗房至南斋公房,在由雪冲垭口下山至撒马坝、林家铺子、江苴,到腾冲县曲石乡。斋公房是古代为马帮所建的中途免费休息之处。
在明代又开辟了从潞江坝磨盘石至腾冲的官道,称红木树道,公元1639年徐霞客走此道翻越高黎贡山。现为保腾高速所经之处,是高黎贡山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
1885年起缅甸被英国殖民统治,腾冲与当时世界最大的马帮——英国进行贸易。至1940年,腾冲的商号发展已达1239家,摊贩、行商八百多户,集市四十八个。
民国时期修纂的《腾冲县志》载:经腾冲经缅甸出口的商品不下80种,经缅甸进口的商品不下160种,进口商品来自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有约万头的骡马穿行在八莫至腾冲的商道上。
当年永昌古道上每天有多达300支马帮队伍驮运往来物资。这些马帮多为迤西三大商帮,即腾冲商帮、喜洲商帮、鹤庆商帮。其中以腾冲和大理白族的马帮最多,其次是纳西、藏族马帮和滇中的汉族马帮(昭通帮)。
清末民初的腾冲有五大富商,民间称之为“东董、西董、南刘、北邓、弯子楼。
这是把腾冲若干富商中最具代表性的显赫家族所处的宅第,以县城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地理方位而简要的称呼。而南刘就是指居县城南方中绮罗刘家湾的刘采。
刘采早年出走缅甸经商,历练20余年,生意大盛,拥资数十万,并与乡人李先和筹资百万创立“三益恒”商号,“于粤、缅等埠均有营业”。又在缅甸猛拱附近野人山开辟橡胶园,成立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橡胶公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采赴广东投资中英公司修建“广九铁路”,为三大股东之一。过去腾冲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哪怕腾冲号事(商号)多,赶不上刘采李先和。”足见其富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