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与开元成功发布会在清华大学FIT楼举行。这是继知识智能研究中心、听觉智能研究中心、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智能人机交互研究中心、智能信息获取研究中心、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之后成立的第八个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管委会主任尤政院士在致辞中指出,自然语言处理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也被称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是人工智能技术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自然语言处理的单位之一,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国内外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一方重镇。因此,中心的成立对于推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相结合,具有大跨度学科交叉的性质。这既是人工智能研究本身的积极拓展,也是对传统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守正出新。希望中心能够凝聚清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力量,加强与人文社科学科的交叉合作,开展具有世界水平的自然语言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服务于清华与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代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致辞。他指出语言是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机器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清华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积淀,1978年成立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时,自然语言处理就是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黄昌宁教授领导下迅速发展成为国内领军的研究单位。
新成立的中心将致力于实现自然语言处理与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人文社科领域,更需要从语言、社会学、人文学等人文社科的多个角度来反观人类智能的本质,这是研究院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中心再接再厉,在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学、人文学的交叉研究上形成特色,引领我国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人文计算研究领域的发展。
致辞结束后,尤政院士与张钹院士共同为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研究中心揭牌,并向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颁发了中心主任聘书。研究中心同时聘请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滑铁卢大学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明,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计算语言学会会长周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为学术顾问。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自然语言处理旨在让计算机掌握理解与处理人类语言的能力,体现了人工智能的最高任务与境界,只有当计算机具有处理语言的能力时,机器才可能通过图灵测试。
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研究中心将紧密围绕人类语言所体现的人类智能本质,重点研究鲁棒、可解释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与技术,深入探索语言理解与生成技术在社会人文计算领域的应用,努力建设以中文为核心、覆盖多种语言、从词法到篇章的全流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框架与计算平台,力争产出以智能创作、智能语言学习、智能教育、智能司法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重大民生意义的社会人文计算研究成果。
中心的前身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课题组,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在黄昌宁教授的带领下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工作,是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最早、深具影响力的科研单位,同时也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全国一级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孙茂松教授现任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发布了2019年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名单,该名单旨在深入推进新时代...
英孚教育发布了《第九版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报告评选了全球100个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和地...
Java官网已经宣布JDK/Java 13正式发布,那么JDK/Java 13正式版有哪些...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举行发布会,并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报告显示,锦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