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名称 | 别名/俗名 | 学名 | 分类地位 |
1 | 紫茎泽兰 | 解放草、破坏草 |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 菊科 |
2 | 薇甘菊 | / | Mikaina micrantha H. B. K. | 菊科 |
3 | 空心莲子草 | 水花生、喜旱莲子草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 苋科 |
4 | 豚草 | / |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 菊科 |
5 | 毒麦 | / | Lolium temulentum L. | 禾本科 |
6 | 互花米草 | / |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 禾本科 |
7 | 飞机草 | 香泽兰 | Eupatorium odoratum L.(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 菊科 |
8 | 凤眼莲 | 凤眼蓝、水葫芦 | 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 雨久花科 |
9 | 假高梁 | 石茅、阿拉伯高梁 |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 禾本科 |
10 | 蔗扁蛾 | 香蕉蛾 | Opogona sacchari(Bojer) | 鳞翅目,辉蛾科 |
11 | 湿地松粉蚧 | 火炬松粉蚧 | Oracella acuta(Lobdell) | 同翅目,粉蚧科 |
12 | 强大小蠹 | 红脂大小蠹 |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 鞘翅目,小蠹科 |
13 | 美国白蛾 | 秋幕毛虫、秋幕蛾 | Hyphantria cunea(Drury) | 鳞翅目,灯蛾科 |
14 | 非洲大蜗牛 | 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 | 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 柄眼目,玛瑙螺科 |
15 | 福寿螺 | 大瓶螺、苹果螺、雪螺 | 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 中腹足目,瓶螺科 |
16 | 牛蛙 | 美国青蛙 | Rana catesbeiana Shaw | 无层目,蛙科 |
原产地:巴西东北部;现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
控制方法:(1)人工打捞;(2)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剂在短时间内有效。
原产地: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中国分布现状:现己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饲料等引入,除原产地外,已扩散至南亚、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扩散速度很快。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后被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除人为主动引入外,其卵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车辆、包装箱等传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传播。它们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这种螺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养殖场必须建立隔离制度;养殖结束后必须进行彻底的灭螺处理。除药物防治外,应使用各种方法尽量对其杀灭。
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
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原产地: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区(包括台湾),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均有自然分布。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
控制方法:加强牛蛙饲养管理以及对餐饮业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改变饲养方式,由放养改为圈养。在蝌蚪阶段进行清塘性处理来控制种群数量。捕捉和消耗牛蛙成体资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数量。
原产地: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纬国家。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四川、重庆、云南。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归化,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不仅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还可能成为多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此外,该种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
控制方法:(1)对混在进口种子中的种子,可用风选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将其根茎置于高温、干燥环境下;(3)用暂时积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长;(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