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航天仍然迈着大步向浩瀚宇宙不断探索,这一年,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完成,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本文小编汇总了2022中国航天重大事件,快来看看我国2022年最新航天成就都有哪些吧!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点击查看航天员信息>>
中国科学家团队制定了月球地质图编制的标准、流程、方法和图式图例,于2022年6月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月球地质图系统表达了月壳表面地层、构造、岩性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综合地质信息,反映了月球岩浆作用、撞击事件、火山活动等演化过程。可为月球科学研究、探测规划、着陆点选址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其它天体地质图的编制提供了参考。
2022年7月27日12时12分,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力学所”)抓总研制的“力箭一号”(ZK-1A)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将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中小型卫星发射优先选择,丰富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能力谱系。
2022年8月4日11时08分,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句芒号”卫星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实现植被生物量、大气气溶胶、植被叶绿素荧光等要素的探测和测量,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中气溶胶作用研究等工作,还将服务高程控制点获取、灾害监测评估、农情遥感监测等需求,显著提高我国陆地遥感定量化水平。
2022年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在发布活动上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的新矿物,被命名为“嫦娥石”。“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在十四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分类及命名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由于中国天问一号研制团队提供了成功探测火星的创新路径,为推进人类火星探索事业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团队获得了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IAF World Space Award)。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卫星设计寿命4年,运行在约720公里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
“夸父一号”搭载了全日面矢量磁像仪、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和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3台有效载荷。3台载荷相互配合,将首次在一颗近地卫星平台上实现对太阳磁场、太阳耀斑非热辐射、日冕物质抛射日面形成和近日面传播的同时观测。借助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将首次在莱曼阿尔法波段实现全日面和近日冕的同时观测。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2022年11月8日至13日在广东珠海市举办。国家航天局将在中国航展上打造“中国航天”整体形象,以“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为主题,向公众系统展示探月、探火、探日等航天重大工程所取得的最新科学成果,以及航天技术在护航北京冬奥会、服务“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造福民生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介绍中国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观众还可以近距离观赏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带回的月球土壤,亲自感受“触摸月球”虚拟体验。点击查看展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