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民俗有哪些 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MAIGOO地区榜 上传提供 ★★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古城址、古墓葬等大量古代遗存,记述了这片土地经济、文化、民俗的演化变迁,也证明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民俗非遗项目就有锡伯族西迁节、祭敖包(达斡尔族沃其贝)、那达慕、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塔塔尔族撒班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Ⅹ-9 锡伯族西迁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
Ⅹ-28 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
Ⅹ-40 祭敖包(达斡尔族沃其贝)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 塔城市文化馆
Ⅹ-48 那达慕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 和静县东归文化馆
Ⅹ-49 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 麦盖提县文化馆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 阿瓦提县文化馆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维吾尔族却日库木麦西热甫)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 阿克苏市文化馆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文化馆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维吾尔族阔克麦西热甫)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哈密市伊州区文化馆
Ⅹ-54 民间社火(新疆社火)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Ⅹ-80 塔塔尔族撒班节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文化馆
Ⅹ-80 塔塔尔族撒班节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 奇台县文化馆(奇台县古城艺术团、奇台县美术馆)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
Ⅹ-108 蒙古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 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17 维吾尔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 于田县文化馆
Ⅹ-118 哈萨克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Ⅹ-126 诺茹孜节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文化馆
Ⅹ-139 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
Ⅹ-139 婚俗(锡伯族传统婚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 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
Ⅹ-143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 阿合奇县玛纳斯研究中心
Ⅹ-144 塔吉克族服饰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
Ⅹ-159 柯尔克孜族服饰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 乌恰县文化馆

声明: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新疆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介绍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 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2008年6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申报的“维吾尔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各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相亲结婚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2021年4月7日,民政部同意将河北省河间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吉林省永吉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东台市,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宁陵县,湖南省澧县,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大足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等单位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三年。 【 详细>>】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详细>>】
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所谓参加是指在场者没有观众而全部是活动的参加者,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于2010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 详细>>】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等省都广为流传。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 【 详细>>】
“柯尔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还有一说法就是‘’柯尔克孜族‘’是四十个姑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苏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莎、塔什库尔干、皮山等县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县及牧区。服装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也有用驼毛织成的,袖口黑布沿边。2014年11月11日,柯尔克孜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2008年6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联合申报的“哈萨克族服饰”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2006年0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猎鹰起源于东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驯鹰和捕猎需要极大耐心和精力,现在已经没有人愿学了。鹰性情凶悍,桀骜不驯,一般人都是从雏鹰开始喂养,逐步驯化。但它费时费工,驯出的鹰过于娇弱,缺少野生鹰的攻击力。 真正的驯鹰人直接捕捉成鹰驯养。难度虽大,但一旦驯化,威力加倍。”自家驯养的上百只猎鹰。每当冬季出猎,柯尔克孜族驯鹰手身跨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奔驰于山林草原之间,必会有所收获。2011年5月23日...,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塔塔尔族“撒班”节(也称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塔塔尔族习惯每年在全村所有农户都完成春播后,举行一次群众性的集体庆祝活动。塔塔尔语称“乌买克”即“团会”。庆祝仪式在田边举行,主要活动有摔跤、攀高竿、对唱、跳舞、赛跑等。2008年6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申报的塔塔尔族撒班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提交资讯帮助>> 注册登录>>
相关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音乐_戏剧_曲艺_舞蹈_游艺杂技
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见的有隐约、戏剧、曲艺、舞蹈和游艺杂技等,这些文化底蕴与深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可以通过美妙的舞姿、动听的声音与动人的故事、充满魅力的表演等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传达和讲述给后人。今天MAIGOO小编就来为您盘点一次常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_技艺_文学_美术_音乐_戏剧_曲艺_舞蹈_医药_体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0个类别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类167项,传统音乐类189项,传统舞蹈类144项,传统戏剧类171项,曲艺类14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09项,传统美术类139项,传统技艺类287项,传统医药类23项,民俗类183项。本文就从不同类别给大家汇总这些文化遗产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人经纪 ★★★★
1.5w+ 85
河南非遗民俗有哪些 河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俗名录
河南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形态多种多样。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文化形态多样,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人文传统积淀,民俗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民俗非遗项目就有洛阳牡丹花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太昊伏羲祭典、浚县民间社火、马街书会、百泉药会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灯会非遗项目 中国灯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那么,中国著名的灯会有哪些?花灯会哪里最好看?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灯会非遗项目,包括自贡灯会、秦淮灯会、上海豫园灯会、胜芳灯会、石城灯会、成都灯会、九曲黄河灯会、潜江灯会等国内有名的灯会,一起来看看中国灯会非遗项目名录。
中国十大祭祖大典 国内有名的祭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祭祖,即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祭祖习俗相沿数千年,那么,中国著名的祭祖大典有哪些?国内有名的祭祖民俗活动在哪里?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祭祖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黄帝祭典、大槐树祭祖习俗、祭孔大典、炎帝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舜帝祭典、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徽州祠祭、徐村司马迁祭祀,其中,黄帝祭典、祭孔大典与妈祖祭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