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非遗民俗项目介绍 福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福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众多,比如南音、妈祖信俗、软木画等等哥哥蜚声中外。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端午节、中秋节、妈祖祭典、惠安女服饰、灯会、抬阁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福建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Ⅹ-3 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晋江市 晋江市文化馆
Ⅹ-3 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石狮市 石狮市文化馆
Ⅹ-5 中秋节(中秋博饼)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厦门市 厦门市中秋民俗文化研究会
Ⅹ-36 妈祖祭典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莆田市 莆田市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
Ⅹ-64 惠安女服饰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惠安县 惠安县文化馆
Ⅹ-71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福州市马尾区文化馆(马江剧院),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
Ⅹ-71 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71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晋江市 晋江市文化馆
Ⅹ-71 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仙游县 仙游县枫亭元宵游灯民俗学会
Ⅹ-71 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连城县 连城县文化馆
Ⅹ-81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南安市 南安市文化馆
Ⅹ-85 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厦门市海沧区青礁保生慈济文化促进会
Ⅹ-85 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龙海市 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祖宫管理委员会
Ⅹ-85 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古田县 古田县临水宫管委会
Ⅹ-85 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 福州市仓山区文化馆
Ⅹ-85 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厦门市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Ⅹ-85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安溪县 福建省安溪清水岩风景旅游区管理有限公司
Ⅹ-85 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平和县 平和县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Ⅹ-85 民间信俗(延平郡王信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霍童铁枝)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文化服务中心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福鼎沙埕铁枝)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福鼎市 福鼎市沙埕民俗文化研究会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屏南双溪铁枝)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屏南县 屏南县双溪镇双溪社区居民委员会
Ⅹ-87 抬阁(海沧蜈蚣阁)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厦门市海沧区文化馆
Ⅹ-90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宁化县 宁化县文化馆
Ⅹ-97 蟳埔女习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
Ⅹ-110 畲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罗源县 福建省罗源县文化馆
Ⅹ-134 歌会(瑞云四月八)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福鼎市 福鼎市畲族文化促进会
Ⅹ-139 婚俗(畲族婚俗)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福建省霞浦县 霞浦县福宁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Ⅹ-152 马仙信俗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县文化馆

声明:以上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福建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介绍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俗又称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 详细>>】
蟳埔女习俗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民俗。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人称蟳埔女为鹧鸪姨,又称蟳埔阿姨。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别具一格,凸显海洋文化的艺术特征。 2008年6月7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各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相亲结婚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2021年4月7日,民政部同意将河北省河间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吉林省永吉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东台市,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宁陵县,湖南省澧县,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大足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等单位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三年。 【 详细>>】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惠女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2006年0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惠女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详细>>】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 详细>>】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展开全部】 【 详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 详细>>】
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世界文化艺术】世界民族民俗艺术宗教盘点 最全世界文明文化知识
因为地域的区别,世界衍生出各种人种、民族还有文化。其中有无数历史悠久的文化,这些传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有的历史的瑰宝,也有的是时代的糟粕,还有的是种族的信仰。人类和时间一直在创作出更多的艺术文化,冲击思想的文学、脍炙人口的歌曲、身临其境的影视等等。下面一起来看看最全世界文明文化知识盘点,畅游世界的文明之中。
世界国家 世界宗教 ★★★★
3965 81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内节日习俗盘点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传统节日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MAIGOO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包括春节习俗、中秋节习俗、清明节习俗、七夕节习俗、端午节习俗、重阳节习俗等,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
节日活动 传统文化 ★★★★
7w+ 240
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著名传统民俗非遗项目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那么,中国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春节、灯会、庙会、端午节、黄帝祭典、抬阁、农历二十四节气、茶艺·茶俗、三月三、婚俗,其中,端午节、农历二十四节气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汉族传统婚俗、抬阁、庙会、灯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俗 ★★★
9189 2
中国十大端午节习俗非遗项目 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民俗有哪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有吃粽子、祭祀屈原、赛龙舟、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习俗。那么,哪里的端午节习俗最有特色?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端午节习俗非遗项目,包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嘉兴端午习俗、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五大连池药泉会、西塞神舟会、罗店划龙船习俗、安海嗦啰嗹习俗、五常龙舟胜会,这些作为中国端午节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十大婚俗非遗项目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婚俗排行榜
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那么我国婚俗非遗项目有哪些?当然得有具有古朴而丰富的内容的孝义贾家庄婚俗。此外,还有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蒙古族婚俗、塔吉克族婚俗、朝鲜族回婚礼、达斡尔族传统婚俗等。以上这些婚俗都入围了MAIGOO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婚俗项目排行榜。了解完整榜单,请看下面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