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大全 广东民俗非遗有哪些项目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广东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岭南人文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茶艺、蜈蚣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瑶族盘王节、小榄菊花会、瑶族耍歌堂、装泥鱼习俗、寮步香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东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Ⅹ-1 春节(行花街)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Ⅹ-4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
Ⅹ-5 中秋节(佛山秋色)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有限公司
Ⅹ-14 瑶族盘王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韶关市 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馆(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44 小榄菊花会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中山市 中山市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
Ⅹ-45 瑶族耍歌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清远市 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Ⅹ-54 民间社火(高要春社)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Ⅹ-81 灯会(泮村灯会)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开平市 开平市文化馆
Ⅹ-84 庙会(佛山祖庙庙会)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Ⅹ-84 庙会(茶园游会)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东莞市
Ⅹ-85 民间信俗(波罗诞)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市黄埔区博物馆(挂广州市黄埔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Ⅹ-85 民间信俗(悦城龙母诞)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德庆县 德庆县文化馆
Ⅹ-85 民间信俗(贵屿双忠信俗)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街路棚理事会
Ⅹ-85 民间信俗(冼夫人信俗)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茂名市 茂名市文化馆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中山市 中山市南朗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台山浮石飘色)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台山市 广东省台山市文化馆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吴川飘色)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吴川市 吴川市文化馆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陆河县 陆河县河田镇文化站
Ⅹ-90 祭祖习俗(灯杆彩凤习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揭东县 揭阳市揭东区文化馆
Ⅹ-90 祭祖习俗(下沙祭祖)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Ⅹ-98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珠海市 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07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市文化馆(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39 婚俗(瑶族婚俗)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Ⅹ-141 装泥鱼习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珠海市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53 寮步香市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东莞市 东莞市寮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声明:以上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广东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介绍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俗又称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 详细>>】
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各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相亲结婚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2021年4月7日,民政部同意将河北省河间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吉林省永吉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东台市,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宁陵县,湖南省澧县,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大足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等单位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三年。 【 详细>>】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2006年0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迎神赛会也是庙会的一种形式。在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信众普遍的传统庙会都是从大陆传入的,与母体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海外华人居住区,许多从祖国带去的庙会都香火旺盛,以特...殊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展开全部】 【 详细>>】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详细>>】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 详细>>】
装泥鱼习俗是广东省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集传统手工编织和捕鱼技艺于一身。但即使在“装泥鱼”的发源地斗门,现在了解“装泥鱼”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乾务镇会“装泥鱼”的村民以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为主,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从珠海市斗门区宣传部获悉,有着240多年历史的传统习俗“装泥鱼”,日前正式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门区将通过建立泥鱼生态保护区保护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2011年5月23日,装泥鱼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 详细>>】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展开全部】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中国十大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哪里庙会最有名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那么,中国著名的庙会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庙会非遗项目,包括厂甸庙会、泰山东岳庙会、佛山祖庙庙会、南岳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上海龙华庙会、九华山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等国内著名庙会,一起来看看中国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 各民族的传统风俗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榜单,maigoo小编主要盘点了各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主要依据其社会知名度、风俗特色、历史沿革或发展现状等相关信息,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进行推荐。榜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
风俗 民族民俗文化 ★★★
2.4w+ 25
中国十大农历二十四节气习俗非遗项目 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等24个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么,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农历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三门祭冬、安仁赶分社、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石阡说春、送大暑船、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内节日习俗盘点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传统节日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MAIGOO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包括春节习俗、中秋节习俗、清明节习俗、七夕节习俗、端午节习俗、重阳节习俗等,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
节日活动 传统文化 ★★★★
7w+ 240
【中国非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民俗项目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民俗,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俗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民俗名单,包括春节等传统节日、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壮族歌圩、秦淮灯会、回族服饰、蚕桑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