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非遗民俗名单表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广西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广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独特性等几个特点。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民俗非遗项目就有三月三、瑶族盘王节、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瑶族服饰、仫佬族依饭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Ⅹ-7 京族哈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东兴市文化馆
Ⅹ-12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 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
Ⅹ-14 瑶族盘王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贺州市群众艺术馆
Ⅹ-15 壮族蚂虫另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6 仫佬族依饭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
Ⅹ-17 毛南族肥套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Ⅹ-46 壮族歌圩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市戏剧院、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47 苗族系列坡会群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Ⅹ-61 壮族铜鼓习俗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67 瑶族服饰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 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Ⅹ-67 瑶族服饰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贺州市群众艺术馆
Ⅹ-67 瑶族服饰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
Ⅹ-68 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 天等县文化馆
Ⅹ-74 宾阳炮龙节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宾阳县文化馆
Ⅹ-85 民间信俗(钦州跳岭头)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Ⅹ-107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Ⅹ-122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 资源县文化馆
Ⅹ-142 规约习俗(瑶族石牌习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
Ⅹ-161 瑶族祝著节 民俗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Ⅹ-162 壮族侬峒节 民俗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Ⅹ-176 壮族会鼓习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
Ⅹ-177 大安校水柜习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
Ⅹ-178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声明:以上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广西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介绍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每年这一天,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各地的华夏子孙会前往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故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 详细>>】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二十四节气,英文名字为The24Solar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详细>>】
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歌圩期间,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2006年0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申报的壮族歌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 详细>>】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是巴马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敬老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申报的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详细>>】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2006年0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申报的京族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独有的一种传统节日,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宾阳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活动。舞炮龙由总指挥(亦称会首)发号施令,舞龙者均赤膊上阵,头戴如清朝官兵之帽(均为竹编并涂抹黑色)。2008年6月7日,宾阳炮龙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壮族侬峒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申报的壮族侬峒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详细>>】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世界文化艺术】世界民族民俗艺术宗教盘点 最全世界文明文化知识
因为地域的区别,世界衍生出各种人种、民族还有文化。其中有无数历史悠久的文化,这些传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有的历史的瑰宝,也有的是时代的糟粕,还有的是种族的信仰。人类和时间一直在创作出更多的艺术文化,冲击思想的文学、脍炙人口的歌曲、身临其境的影视等等。下面一起来看看最全世界文明文化知识盘点,畅游世界的文明之中。
世界国家 世界宗教 ★★★★
3965 81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内节日习俗盘点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传统节日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MAIGOO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包括春节习俗、中秋节习俗、清明节习俗、七夕节习俗、端午节习俗、重阳节习俗等,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
节日活动 传统文化 ★★★★
7w+ 240
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著名传统民俗非遗项目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那么,中国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春节、灯会、庙会、端午节、黄帝祭典、抬阁、农历二十四节气、茶艺·茶俗、三月三、婚俗,其中,端午节、农历二十四节气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汉族传统婚俗、抬阁、庙会、灯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俗 ★★★
9189 2
中国十大端午节习俗非遗项目 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民俗有哪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有吃粽子、祭祀屈原、赛龙舟、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习俗。那么,哪里的端午节习俗最有特色?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端午节习俗非遗项目,包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嘉兴端午习俗、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五大连池药泉会、西塞神舟会、罗店划龙船习俗、安海嗦啰嗹习俗、五常龙舟胜会,这些作为中国端午节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十大婚俗非遗项目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婚俗排行榜
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那么我国婚俗非遗项目有哪些?当然得有具有古朴而丰富的内容的孝义贾家庄婚俗。此外,还有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蒙古族婚俗、塔吉克族婚俗、朝鲜族回婚礼、达斡尔族传统婚俗等。以上这些婚俗都入围了MAIGOO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婚俗项目排行榜。了解完整榜单,请看下面详细内容。